现在,“凡勃伦商品”就是 奢侈品的代名词,如保时捷汽车 和劳力士手表。一个人拥有的这 种商品越多,他就越满意;拥有 得越少,就越不满意。凡勃伦认 为富有的社会可能会遭遇“相对 消费陷阱”,即生产将被浪费在 这些奢侈品上。因为越来越多的 人消费这些商品,然而却不会对 整个社会的福利带来一点好处。 有经济学家认为,信用卡支撑下 的浪费型消费是导致2008年全球 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
斗争
集体谈判得到广泛采用,因 为它不仅有利于工人,也有利于 雇主。它大大简化了劳资双方达 成一致的过程,因为同样的合同 可以应用于整个行业领域。
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开 始,工会和集体谈判的力量大大 地减弱了。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 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 )认 为,工会组织的成员可以获得更高的工资,这是以工作机会为代 价的;此外,没有工会组织的行 业的工人工资也因此变得更低。 或许是由于这个原因或其他政治 原因,政府总是希望通过罢工来 压制工会的力量。
生产的全球化同样将国家内部 的工人群体孤立起来。生产全球化 产品的工人,其工作条款通常都与 当地的厂商协商决定,而没有一个 全国通用的行业标准。.
完全竞争的不可能性
马歇尔的完全竞争模型引发 了大量的争议。首先,即使可 能,也很少有行业真正符合模型 的假设。事实上,货币市场和农 业市场都不是完全竞争市场,因 为有许多大厂商可以影响产品的 价格;此外,政府可以也确实在 操纵这些市场。支持完全竞争市 场理论的人认为,尽管事实上没 有任何产业可以满足这些要求, 但这个模型代表的是一种理论上 的理想的市场结构,可以帮助我 们理解厂商的行为。
另一种对马歇尔模型更为根 本的批判是,完全竞争没有实际 意义;事实上,在这个模型中根 本不存在“竞争”。厂商生产同 样的产品,被动地接受产品的价 格,并接受他们最后只能获得正 常利润这一事实。这与亚当•斯密 所阐述的“厂商之间为了提高产 品价格,相互竞争,努力生产有 特色的高质量的产品,间或引进 新的技术来减少产品成本,最终 提高利润”相去甚远。
整个20世纪,经济学家们都 围绕这一点攻击完全竞争模型。 英籍奥地利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 哈耶克认为,竞争是一个动态的发现过程,企业在一个变化莫测 的世界里寻找新的获利机会,而 不是马歇尔所说的简单乏味的价 格重复。
短期利润
古典经济学家如斯密和李嘉 图都意识到了完全竞争市场中价 格高于成本的结果。市场中利润 水平的走高会刺激新的厂商进入 这一行业。而完全竞争市场中对 新厂商的进入没有任何限制,任 何厂商都可以自由进入市场。在 这个例子中,不难想象,如果小 麦的利润比大麦高,那么,农民 就会停止种植大麦。这样,市 场中小麦的总供给量就增加了, 在竞争的压力下,小麦价格将会 下降,因此不久,厂商就只能获 得“正常”利润了。此时小麦的售 价刚好能支付其生产成本,超额利润消失。 当完全竞争的这些假设不成 立时,厂商在长期内都可以获得 高额利润。例如,如果对新厂商 进入市场加以限制,人为设置一 些障碍(如技术性或法律壁垒) 超额利润就不会因为竞争而消 失。这种方法最极端的形式就是 垄断。为了获取高额利润,垄断 者会减少产量以抬咼商品价格, 使市场上的产品供不应求。这就 解释了为什么对整个社会来说, 完全市场比垄断市场更有益。在 垄断者产量过低的情况下,只有 生产更多的产品才能为消费者创造 福利。但是,在完全竞争市场中, 由于新的厂商会进入市场,产品总 量增加,价格随之下降,超额利润 也就随之消失。
恩格尔定律
恩格尔认为,随着收入的增 加,人们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占 总收入的比重将会降低。人们对食 物的需求是“无收入弹性”的,这 就是恩格尔定律。
恩格尔对比利时199户居民的预算进行了研究,研 究表明,随着收入的增长,对生活 必需品如食物的需求增长较慢,对 奢侈品如度假的需求增长率和收入 的增长率至少是持平的。经济学家 们将商品分成了两类。第一类是普 通商品,人们对这些商品的需求随着收入的增长而增长。奢侈品是普 通商品的特例,被称为咼档商品, 对奢侈品的需求的增长比收入的增 长还要快;第二种商品是低档商 品,人们对这些商品的需求随着收 入的增加而减少。 有些商品既包含奢侈品,也包 含必需品,如食物中既有鱼子酱也 有面包。这就意味着把鱼子酱和面 包作为同一种商品会对判断收入增 长对食物的影响产生误导。更复杂 的是,有些商品并不总是属于普通 商品或者低档商品中的某一种,随 着收入水平的变化,这些商品的属 性也会变化。假设有额外的收入, 非常贫穷的人可能会购买更多面 包,而那些高收入的人则可能购买 更多鱼子酱,而那些更富有的人则 会放弃鱼子酱而选择食用金箔。
模型的缺点
瓦尔拉斯特意强调,这仅是 一个用来协助经济学家们进行研 究的数学模型。这个模型不适用 于现实世界中的经济。在他的时 代,其他经济学家们都不看重他 的研究成果。他们相信,现实世 界中的经济太过于复杂和混乱, 不可能达到一种真正的均衡状 态。 尽管后来,瓦尔拉斯的学生 维尔弗雷多•帕累托从新的角度 发展研究了他的成果,但是,从 技能的层次来看,瓦尔拉斯的方 程式非常复杂,许多经济学家都 无法理解,这也是他的研究得不 到认可的原因之一。20世纪30年 代,在瓦尔拉斯去世20年之后, 出生在匈牙利的杰出的美国数学 家冯•诺依曼对他的方程式进行了 细致的研究。冯•诺依曼在瓦尔拉斯的方程式中发现了一个缺陷, 即根据这些方程式计算出的结果 可能是负数一意味着销售者销 售商品给消费者时,还得向消费 者支付费用。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尤其反对 瓦尔拉斯的方法,他认为,一般 均衡理论对于现实的经济并不适 用,因为现实的经济从来就不会 达到均衡状态。凯恩斯还指出, 思考“从长远来看经济会慢慢趋 于均衡”这个问题是没有用的, 因为“很久以后,我们都已不在 这个世界上了”。
然而,瓦尔拉斯的研究成果并 未从此销声匿迹。20世纪50年代, 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阿罗和麦肯 齐(Lionel W. McKenzie )以及法 国经济学家吉拉德•德布鲁在研究 中又再次讨论了瓦尔拉斯的研究成 果。德布鲁发展和完善了瓦尔拉斯 的成果,并建立了一个更简洁的模 型。阿罗和德布鲁运用严密的数学 思维和知识,发现了支持瓦尔拉斯 的一般均衡理论成立的条件。
趋向均衡
瓦尔拉斯成功地将他的经济 数学模型简化成了几个由价格和 数量构成的方程式。由此,他得 出两条结论。第一,一般均衡状 态从理论上来说是可能存在的; 第二,无论经济活动从什么地方 开始,自由市场都会让它慢慢趋 向均衡状态。因此,自由市场本 身就是稳定的。
瓦尔拉斯通过“探索”(法 语:tatonnement)这种方法来演 示他得出的结论,指出经济在探 索过程中会慢慢趋向均衡,正如 登山者慢慢登上山顶一样。他假 设了一个“拍卖商”,消费者和 销售者向这个拍卖商提交他们对 某一商品的不同出价或者要价。
然后,拍卖商宣布在每个市场中 供给和需求达到一致的那个价 格,然后买卖才正式开始。
一般均衡
为了阐述这种均衡,我们先 假设现在手机的市场价格为20美 元。在一个当地市场上,手机商 人手有100部价格为20美元的手 机。如果有100个消费者都愿意 支付20美元来购买这款手机,那 么,这种便宜的手机的市场就处 于均衡状态,因为供给和需求刚 好达成平衡状态,不多也不少。 为了建立一般均衡理论,瓦尔拉 斯继续将这一想法应用于整个经 济中。假设某一地区市场中的商 品处于过剩状态,那么,这时候 该商品的价格一定“过高”。
价格的高低是通过对比判断出来 的,因此,如果一个市场中商品 的价格“过高”,那么,一定有 另外一个市场中该商品的价格“ 过低”,这样才造成了高价市场 中该商品的剩余。
瓦尔拉斯为整个经济创建了 一个数学模型,其中包括如椅 子、小麦等商品以及资金、劳动 力等生产要素。经济内部各个要 素之间互相依存,彼此间存在着 内在联系。瓦尔拉斯认为,这些 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非常关 键:价格不会无缘无故地发生 变化——只有在供给和需求变化 的时候价格才会变化。此外,当 价格变化的时候,其他一切也相 应地发生了变化。经济中任何一 个小小的变化都会对整个经济造 成影响。例如,假如一个主要的 石油生产国国内爆发了战争。那么,世界范围内石油的价格都会 上升,这会对政府、厂商和个人 都产生深远的影响一口油站价格 上涨、室内供暖费用增加、甚至 昂贵的度假或者商务旅行都可能 会被取消。
供给和需求
瓦尔拉斯开始时关注的是商 品交易的运作:商品的价格、质量以及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之间 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也就是说, 他正在试图找出,供给和需求是 如何相互作用达成一致的。他认 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该商品 的稀有性,但是,瓦尔拉斯却用 此来阐述市场对该商品的需求强 度。从这一方面来看,瓦尔拉斯 和包括埃奇沃思和杰文斯在内的 许多同时代的经济学家不同,因 为这些经济学家们都认为,决定 商品价值的关键因素是商品的效 用。 瓦尔拉斯开始构建用来描述供 给和需求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通 过这些模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以下规律:当商品价格上涨时,商 品的供给量增加,而对商品的市场 需求却减少了。当需求和供给相等 时,市场就处于一种均衡(平衡) 状态,这和牛顿运动定律中的平衡 力有点类似。
难以找寻的证据
马歇尔遭到了另一名英国经济 学家埃奇沃思( 1845—1926 )的攻 击。埃奇沃思认为,马歇尔 “与 需求基本法则相悖的商品是存在 的“这一假设并无任何证据。从 理论上说,吉芬商品与人们的行为 是_致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的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是需求曲 线的基础。但是,尽管吉芬商品有 可能存在,但这种商品非常稀少: 吉芬商品存在的证据都来自于一些特殊的例子,而其中一些最著名的 例子并不完全可信。但是,经济学 家们仍然在继续研究。在2007年的 一次研究中,哈佛经济学家罗伯 特•詹森和诺兰•米勒找到了证据, 证明在中国存在着吉芬行为 些贫困家庭对大米的需求随着大米 价格的上升而增加。
劣质与贫穷
吉芬商品必须依赖几个假设才能成立。首先,该商品必须是劣质 的产品,也就是说,当人们的收入 增加之后便不再购买如此多的这 一类商品,因为他们有更好的选 择——在这个例子中,肉食就是优 于面包的一个选择。其次,消费者 必须花费他们收入的大部分来购买 此商品。因此,这个例子涉及的 必须是社会底层最贫穷的人群。最 后,除了购买此种产品外,别无他 选。在面包这个例子中,再没有比 面包更便宜的主食了。
假如这些假设都成立,面包价 格的上涨就会产生两种影响。其 一,人们购买面包的数量减少,因 为用于购买面包的每磅支出给人们 带来的效用比购买其他商品带来的 效用低。这种替代效应使得面包的 供求关系变化而与一般规则无异: 对面包的需求量随着价格的上升而 减少。然而,面包价格的上涨同 样还使得人们对其他商品的购买 力下降。因为面包是劣质商品,面 包价格上涨,人们的实际收入相 对降低,因此他们对面包的需求量 增加。吉芬商品如此特别的原因就 在于,贫困的人们将收入的大部分 用于购买面包,收入效应的影响巨 大,甚至超过了替代效应的影响。 因此,当面包价格上涨之后,人们 对面包的需求反而增加。吉芬商品 的另一个例子就是1842—1853年的 爱尔兰马铃薯荒。据说在这一段时 间里,马铃薯价格的上涨同样造成 了人们对马铃薯的需求的增加。
积极贡献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不仅在证明更平等的收入分配可以为社会创造 更大的福利中有用,他还有着其他 重要的应用价值。如果政府从富人 手里拿走1英镑给一个贫困的人, 社会的总效用就增加了。效用理论 已经扩展到了其他领域,如研究个 人在面临不确定性和风险性时如 何做出决定。在这种情况下,他 们的决定更多会基于他们对事物的 喜好和对可能发生的不同结果的评 估。20世纪50年代,美国数学家伦 纳德萨维奇向人们展示了不同的人 怎样做出不同的决定 人们的决 定不仅跟他们评估的商品效用大小 有关,还与他们对风险的感受有 关:讨厌风险的人会做出使他们风 险最小化的那种选择。
需求曲线
到底是什么因素决定着商品的 价格呢?经济学家们努力地想要解 开这个谜题,在这个过程中,边际 效用递减的概念发挥了越来越重要 的作用。假设大家都认为多吃的那 一块巧克力带给人的满足感和愉悦 感更低,那么,只有在价格下降的 时候,我们才愿意购买额外的巧克 力,因为这块额外的巧克力带给人 的满足感和愉悦感相对较少,所 以,除非它价格更低,否则我们是不会购买的。因此,需求与价格 是负相关的。此外,需求和供给一 起,共同决定一块巧克力的均衡价 格或者“自然”价格。
边际递减效用规律固然重要, 但是,仍然有许多著名的例外情况 存在,如寻找最后一块拼图(最后 一块拼图带给人的效用最高)o令 人上瘾的商品如毒品或者酒也是例 外,消费越多,效用(满足感)越 高。此外,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还包 含某些假设,如“消费必须是连续 的“ o _次吃一整盒巧克力比一天 内间歇地吃完一整盒巧克力更能证 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正确性。
寻找均衡点
消费者总是希望以尽可能低的 价格来购买某一商品,同时,生产 商也总是希望以尽可能高的价格来 销售某一产品。当价格太髙的时 候,消费者对该产品失去兴趣而不 愿意购买。相反,如果价格太低, 对于生产商来说,继续生产该产品 已经毫无意义,因为已经没有利润 空间,无利可图了。因此,必须要 寻求一个均衡点,使得该均衡价格 既能被消费者接受,产品供应商也 能从中获利。这一均衡点就是供给 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叉点,这一均 衡点对应的价格既符合生产者赚取 最大利润的想法,也能满足消费者 节省更多开支的心意。
然而,许多因素使得这些本来 较简单的法则变得复杂起来。除了 时间因素之外,市场的位置和规模 对于价格来说也是非常关键的。产 品供应商心仪的售价并非只受到生 产成本的影响。 例如,在一个以销售新鲜农产 品为主的市场上。农民在进入这一 市场前,已经支付了生产这些农产 品的所有成本:购买种子、种植农 作物和收获农作物时付出的劳动
将产品运进市场的交通费用等。农 民知道,如果要有利润的话,每个 苹果的售价必须是1.2英镑。因此, 在一天刚开始时,他就会将他的苹 果定价为每单位1.2英镑。如果他的 苹果卖得很好,那么他可能会觉得 他可以将价格提高到每单位L25英 镑以获取更多的利润。这样一来, 苹果销量就有可能下降,如果幸
运的话,他仍然可以卖光所有的苹 果。但是,如果在这一天结束的时 候,他的苹果还没有卖完,而卖不 掉的苹果将会腐烂变质,因此,为 了避免剩下太多苹果,他必须将苹 果的价格下调为每单位L15英镑。
在这个例子中,苹果的生产成 本是固定的,而在短时间内卖掉苹 果才是更重要的压力性因素。这个 例子对于描述短期市场和长期市场 的区别非常有用。农民要根据本年 度苹果的销售情况来决定下一年他 应该种植多少苹果。这样,市场最 终才会达到均衡。 农民所在的市场还受到距离的 限制。只有在一定的辐射区内,销 售某一农产品才具有可行性。例 如,从海外运输苹果的成本会使这 些苹果的价格失去竞争力,因为国 内生产的苹果会更加便宜。这就意 味着,在一定程度上,农民可以自 由地将价格稍微调高一点,因为消 费者不可能去别的地方购买该种产 品。
与果农面临的情况相反的是像 黄金这样的全球商品市场。在这种 长期市场中,由于黄金可以保值增 值,因此黄金的持有者没有销售黄 金的时间压力。市场越大,市场知 识越丰富,该产品就更有可能寻求 到其均衡价格。这使得市场价格的 任何微小变化都变得非常重要,因 为任何变化都有可能引起黄金的销 售和购买狂潮。
尽管这些例子中提到的因素都 使市场变得更加复杂,但市场中最 基本的原则仍然不变,即产品供应 商只会以他们可接受的价格销售产 品,而消费者也只会购买他们认为 价格合理的产品。
以上例子中涉及的都是进行实 物贸易的市场,但供给和需求在整 个经济推理中都是相关的。例如, 这个模型还可以应用到劳动力市 场。劳动者提供和销售自己的劳 动,雇主即消费者,希望购买尽可 能廉价的劳动力。同样,我们也可 以用供给和需求体系来分析货币市 场,其中,利率即价格。
经济学家们将马歇尔的研究 称为“局部均衡”分析,因为该理 论表明了一个单一的市场如何通过 供给和需求的力量达到均衡或者平 衡。然而,经济是由许多相互作 用的市场构成的。问题是,这些复 杂的市场是怎样相互作用,最后达 到“一般均衡”的呢? 19世纪,里 昂•瓦尔拉斯对这个复杂的问题进行 了分析。.
需求的本质
需求法则站在消费者的角度 来看待问题。当某一产品的价格 上升时,需求会不可避免地降低 (一些必需品,如药物除外)。 这是因为有些消费者的经济能力 无法负担上升的价格,或者是因 为他们认为购买其他商品可以获 得更多的满足感。
还是运用前面曾提到的例子, 如果购买一台计算机只需要花费50 英镑,那么,对计算机的需求会很 高,因为大部分人都可以支付得起 一台计算机的钱。相反,如果一台 计算机需要一万英镑,这时市场对 计算机的需求将会非常低,因为只 有少数非常富有的人才能够支付 这一万英镑。市场对某一产品的需 求随着该产品价格的上升而下降。
为了刺激市场对产品的需求, 厂商通常会选择降价,但这个价格 也需要有一个下限。如果计算机的 价格降到5英镑以下,每个人都买 得起计算机,但是却没有人需要两 三台或者更多的计算机,价格再低也无法继续刺激人们对计算机的需 求。消费者意识到,他们的钱可以 用来购买别的产品,因此对计算机 的需求就减少了。
价格并不是影响需求的唯一因 素。消费者的品位和对产品的态度 也同样会影响需求。如果某一产品 变得非常流行,那么整个需求曲线 就会向右移动,每一价格下消费者 愿意消费的产品数量都增加了。这 种情况下,假如供给曲线保持不 变,那么产品的价格就会上升。生 产者可以通过广告等手段来操纵消 费者的品位,从而改变需求曲线的 形状和位置。
供给法则
单个厂商将要生产的产品产 量,是由该产品的市场价格决定 的。如果生产某一产品的各种成 本(劳动力、原材料、机器以及 房屋)之和比市场愿意支付的价 格高,那么,生产这一产品就无 利可图,其产量就会减少或者停 止生产。相反,如果某一产品的 市场价格比其生产成本高很多, 厂商则会考虑扩大生产以赚取尽 可能多的利润。这一理论中包含 一个假设:厂商对产品的市场价 格没有任何影响,只能接受市场 提供的价格。
例如,生产一台计算机的成 本总计是200英镑,如果计算机的 市场价格低于200英镑的话,计算 机就是无利可图的产品。相反,如果计算机的市场价格是1000英 镑,这时候,厂商就会尽可能多地 扩大生产规模,以获取最大利益。
供给曲线(见110页右上图)可以 很清楚地表现供给法则,曲线上的 每一个点都代表特定价格下厂商 愿意销售多少単位的产品。 此外,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之 间还有一些区别。上面的例子假设 可以在产品单位成本不变的情况下 增加产品的产量。然而,事实并非 如此。如果计算机工厂每天只能 生产100台计算机,而市场需求是 每天110台计算机,那么生产者就 会考虑,花费额外的成本来建一家 新的工厂是否值得;或者说,生产 者还可能会考虑,稍微提高计算机 的价格,使消费者对计算机的需求 减少到每天100台,这一方法是否 会更好。
供给和需求
供给和需求是经济学理论中的就两大基石。市场提供的产品数量和消费者想要购买的欲望相互作用就构成了市场的基础。
早在中世纪时期,人们就已经 开始研究供给和需求在经济学关系 中的重要性了。苏格兰学者邓斯・ 司各脱(Duns Scotus )意识到, 商品的价格对消费者来说必须是公 平的,但是,价格同样要将生产这 一产品所耗费的劳动量纳入考虑, 因此,商品的价格对生产者来说也 必须是公平的。后来的经济学家研 究了产品成本对产品最终价格的影 响,而斯密和李嘉图则将产品的价 格同其生产过程中耗费的劳动联系 起来。这就是古典的劳动价值论。
19世纪60年代,新的经济理论 开始出现,打着新古典主义的旗帜 对古典劳动价值论发出挑战。这一 学派的思想引入了边际效用理论, 认为消费者从购买的产品中获得或 失去的满足感不仅会影响消费者的 需求,也会影响产品的价格。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将对供给 的分析和对需求的新古典主义分析交叉点所对应的价格,就是使供给 (生产商)和需求(消费者)平衡 的“均衡”价格。
劳动和成本
马克思认为,生产一件产品耗 费的劳动量与该产品的价值是成正比的。
以下论据可以证明这一理 论。如果一次理发要耗费半小时的 劳动,每小时40英镑,那么,理发 一次的价值就是20英镑。如果理发 的过程中还需要用到剪刀和刷子, 而剪刀和刷子的价值为60英镑。每 用一次,剪刀和刷子的价值就下降 1英镑。那么,理一次发的总价值 为21英镑。至于工具,剪刀价值 20英镑,是因为用价值12.5英镑的 原材料钢铁锻造一把剪刀需要花 费45分钟的劳动。类似的,可以通过计算用生铁制造钢铁耗费的时间 来解释为什么一块钢铁价值12.5英 镑。所以,我们可以计算一件产品 在生产完成之前各个环节所耗费的 劳动量,但最初的原材——原始 的自然资源是大自然为我们免费提 供的,是没有价值的,
因此,所有 的价值都是由劳动者付出的劳动创 造的。 马克思指出,这种方法太复杂 以至于不能用来计算任何商品的价 值,因此,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 无差别的劳动力。他还指出,价值 由我们认为生产一件产品耗费的正 常的劳动量决定。一个低效率的美 发师理一次发可能会花一个小时的 时间,但是人们不可能为此就多 支付20英镑给这位理发师。马克思 并不否认市场中供给和需求会在短 期内影响商品的价值或者价格,但 是,他认为从长远来看,价值体系 的基本结构和动态一定取决于劳动 力。
混合经济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 几十年里,西欧国家在共产主义 和资本主义中间开辟出了 “第三 条道路”。虽然许多欧盟国家仍 然是混合经济体制,但各个国家 政府的干预和国有化程度各不相 同。有些国家,尤其是英国,已 经脱离了混合经济,朝着更加自 由的经济发展,国家的作用更加 微乎其微。越来越多的人对共产 主义产生了怀疑,因为与马克思 那个时代比较起来,现在没有任 何迹象表明资本主义将会坍塌, 由此看来,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 活力导致经济危机和革命的理论 是错误的。 不过,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 并没有被完全否定,近期的金融 危机又促使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他 的理论观点。日益增加的不平等 现象、财富集中于少数大公司、 频繁的经济危机以及2008年的“信 贷危机”都被认为是自由市场经 济所致。尽管人们不会极力提倡 社会变革甚至是社会主义,但有 越来越多的思想家一非全部 来自政治领域——始认真考虑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革命
马克思预言,一旦城理邮 翻,生产资料就将归无产阶级所有。 首先,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无产阶 级专政”:经济权力由大多数人掌 握的一种社会主义形态。然而,这 仅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国家共同所 有权而废除私有财产的第一步。同 他对资本主义详尽彻底的分析比较 起来,除了说明共同所有权是共产 主义经济的基础和计划经济能够确 保供求平衡这两点之外,马克思对 将要代替资本主义经济的共产主义经济的阐述相对较少。考虑到共 产主义没有了资本主义的不公平 和不稳定,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 就是历史发展进步的最高点。毋 庸置疑,他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批 判遭到了强烈反对。那个时代大 部分的经济学家都将自由市场视 为保证经济增长和繁荣的方式, 至少对于某一阶层的人来说的确 如此。但是,马克思也不乏支持 者,他的支持者们主要是一些政 治思想家。后来,历史证明了他 对共产主义革命的预言一尽管这 些共产主义革命不是发生在他所预 言的欧洲和美国,而是一些农业国 家,如俄罗斯和中国。
马克思并没有亲眼看到共产 主义国家,如苏联和中华人民共 和国的成立,但他无法想象在这 两个国家中,他所设想的计划 经济实际的状况。今天,只有少 数几个共产主义国家(古巴、中 国、老挝、越南以及朝鲜)依然 存在。虽然关于斯大林和毛泽东领导下的国家在多大程度上坚持 T “马克思”共产主义的争论一 直都存在,但是许多经济学家都 以苏联解体和中国经济的自由化 来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存在着严 重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