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屿经济

波兰尼在1944年的作品《大转 型》中谈到,人们的非经济行为极 大地促进了西太平洋新几内亚岛东 南部特洛布里恩群岛的部落经济的发展。即使是在今天,贸易仍然是 通过赠送礼物进行的,而不是讨价 还价。岛民们冒险渡到隔壁岛屿的 部落去赠送红贝壳项链和白色手环 等礼物,这是一种风俗和仪式,人 们称其为库拉。人们通常不会保留 这些礼物,而是将这些礼物继续传 递下去。通过展示自己的慷慨,岛 民们巩固和加强了自己的社会地 位。因此,在这些岛屿上,贸易的 动机不是利益,而是社会地位。

当然,部落经济体与今天的工 业化国家不同。波兰尼认为,随着 欧洲国家的发展,风俗文化传统渐 渐被排挤出市场。即使是这样,文 化和社会情结的“汤”依然支撑着 发达经济体的发展。

以色列经济史学家艾夫纳•奥 弗尔( 1944—)将现代经济生活中 的非市场原则,包括礼物赠送和互 帮互助等的作用载入纪录。就像岛 民们一样,现代社会群体在财富的 重新分配中也体现了非市场原则, 正是这样,道路才得以修建,军队 才得以成立。不管是在传统经济体 还是在现代经济体中,人们从事以 家庭为基础的经济活动,如烹饪、保洁以及育婴工作,为的不是其利 益,而是这些活动本身值得去做。

奥弗尔估计,在20世纪末期的英 国,这种非市场的生产大约占国民 收入的百分之三十。

凯恩斯乘数

经济学试图阐述整个经 济的运作机制。1758年, 法国经济学家弗朗斯瓦•魁奈证 明,处于经济树顶端的地主花 出去的钱,在经过其他人再消 费之后翻番甚至达数倍之多。

经济萧条期间,价格和劳动 力无法恢复到均衡或者自然水平 的原因是什么呢? 20世纪,英国 经济学家凯恩斯特地对这一问题 进行了研究。18世纪到20世纪期 间,标准思想学派古典经济学认 为,经济必须要在自由市场的正 常运转下才能自然而然地达到均 衡。凯恩斯得出结论,认为促使 经济恢复的最快方法就是通过增 加政府的短期开支来刺激市场消 费需求。

这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政 府支出的乘数效应。乘数由凯 恩斯和其他经济学家,尤其是 理查•康恩(Richard Kahn )共 同研究得出的,后来约翰•希克 斯用数学方法对这一概念进行 了进一步研究。如果政府在经 济萧条时期对大型工程(如道 路修建)进行投资,那么就业 率将会大幅度上升,由此创造 的国家财富将比政府的投入多 得多。

这是因为,为政府项目工作 的工人会将他们收入的一部分 用来消费,购买他们周围的人 生产的商品,由此又带动了就 业率的进一步上升。这一过程 将会持续发挥作用,但是其作 用会渐渐减弱,因为在每一次 的政府投入中,工人们都会将一部分收入储蓄起来,或者用 来消费进口商品。据估计,政 府每花费1英镑,收入就会增加 1.4英镑。

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约 翰•希克斯根据凯恩斯乘数设计 了一个数学模型,这就是著名 的IS-LM模型(1 =投资,,=储 蓄,L=流动性需求,M=货币供 给)。根据IS-LM模型,可以 通过IS-LM曲线来预测政府支出 或税收的变化对就业水平的影 响。在战后时期,这一模型成 为解释经济运转的标准工具。 有些经济学家质疑凯恩斯乘 数的原理,认为政府可以通过 税收或债务筹集资金支持政府 支出。税收会造成经济中货币 的流失,效果适得其反;而债 务会引起通货膨胀,降低工资 具有的购买能力。

风险水平

风险广泛存在于各种各样的 经济活动中,如投资股市,发放 没有保障的贷款,在新开辟的市 场销售商品等。我们每个个体的 经济决策也受到风险的影响:我们是为别人工作还是自己创业? 我们将个人积蓄用于何种投资? 正是由于我们规避风险,保险市 场才得以存在。保险公司和精算 师、信用评级机构以及市场调 查机构都可以帮助我们评估风险 的高低及是否值得投资。但是, 不同程度的不确定因素仍然存 在。

古典主义的真相

凯恩斯可能会赞同诺贝尔奖 得主一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 茨的观点。斯蒂格利茨认为, 在美国大萧条期间,芝加哥四 分之一的失业人员都可能是自 愿选择失业的,因为他们本可 以西迁,去加利福尼亚的农场 里采摘水果,而且已经有上百 万的人这样做了。他认为,尽 管事实如此,但是这仍然代表 着一次巨大的市场失灵;如果 古典主义理论认为,除了对这 些不幸的失业人员表示同情之 外,再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 这些失业人员的话,我们宁愿 不要再研究这些理论了。

古典主义的复苏

学派经济学家开始重新 研究古典主义经济学关于失业 的看法,他们再次否定了非自 愿失业长期存在的可能性。 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卢卡斯

(Robert Lucas )是反对凯恩斯 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一名会 计因为找不到工作,只好去当 驾驶员。当被问到如何看待这 位会计时,卢卡斯答道:“我 认为他是一名驾驶员,因为他 现在正在做的工作是驾驶出租 车”。对于现代古典主义学者 来说,市场永远是清醒的,工 人有选择是否工作的权利。

效率工资理论家也许赞成这 一观点:在经济停滞期,如果 一个人想要获得工作,他就可 以找到工作。但是,有些工人 (如上文中提到的会计)并没 有充分利用他自身的优势,对 于经济发展来说,他的价值没 有实现最大化。作为一名出租 车司机,他仍然是一名非自愿 失业的会计。当经济恢复到正常水平时,他又可以充分利用 他自己的优势,重新成为一名 会计。凯恩斯主义和古典主义 经济学家之间的争论,其根本 的区别就在于对市场自我调节 能力的看法。

新的解释

对凯恩斯作品的现代研究表 明,工人最关心的是他们相对 于其他人的工资。工人通过报 酬列表上可以看出自己处在什 么位置之上,任何人为削减他 们工资的行为都会引发他们激 烈的反抗和斗争。有趣的是, 通货膨胀引起的价格上涨同样 会造成工人真实工资水平的下 降,但是,这种情况下,工人 们的反抗反而不如前者激烈, 因为所有的工人的真正工资水 平都下降了。

效率工资模型提出了一个问 题:为什么公司不通过削减员 工工资来提高自身的利润呢? 该模型认为,公司不愿意这样 做的原因是,削减员工的工资 后,他们的位置就会排到报酬 列表的后边去,这会打击员工 的工作积极性。削减工资实际 上会造成利润损失,因为降低 工资获得的利益会被员工低 迷的工作状态和技术工人离职 造成的生产力下降所抵消。这 样,工人就不能通过降低工资 要求为自己获得工作。相关的 工资确定模型“新凯恩斯”模 型还对刚性工资做出了其他解 释。

20世纪70年代,随着欧洲 经济滞胀问题的出现,人们不 再迷信凯恩斯主义。“

真实工资

《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 并不是一部浅显的作品,甚至凯 恩斯本人也用“复杂、杂乱和晦 涩”来描述这本书。此外,人们 对凯恩斯的意图仍然没有定论, 尤其是对于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 业之间的区别,人们仍然疑惑不 清。公司对劳动力的需求量由公 司需要支付的真实工资决定,高 非自愿失业率的一种解释就是以 此为基础的。工人和公司只能 就某一工作或行业内的工资进行 协商,他们无法控制整个经济内 部的价格水平。实际上,一般来 说,低工资水平既可以减少生产 成本,也会降低产品的价格,这 就意味着真实工资并不会下降到 可以消除失业的水平。这样,失 业并非是人们自愿的,因为工人 对此无能为力。人们普遍认为, 工会可以通过集体谈判等行动 来调节工资水平,使工资无法
调整到可以消除失业的水平。 因此,那些失去工作的人们就 无法重新获得工作。凯恩斯将 这种类型的失业归类于自愿失 业,他认为,当工资低于现行 水平时,工人们都不愿意工 作。凯恩斯的推理与此后的以 数学模型为主要研究方法的经 济学有很大不同。战后的宏观 经济学主要是将凯恩斯的观点 进行重新解释,用正规的模型 或者公式来阐述他的观点。英 国经济学家约翰•希克斯用被称 为IS-LM模型的财务模型阐述了 凯恩斯的观点。战后,这一模 型成为标准的宏观经济模型, 现在仍然是经济学学生首先要 了解学习的内容之一。

政府的角色

凯恩斯认为,必须要到工人 和厂商之外去寻找解决非自愿失 业的办法。在他看来,要解决这 一问题,政府就要在经济上增加 投入,这样就可以提高市场对产 品的整体需求,而这又可以鼓励 公司雇佣更多的工人。随着产品 价格上升,真实工资水平就会下 降,就业率才能恢复到充分就业 的水平。对于凯恩斯来说,政府 怎样进行投入则是不重要的。他 的至理名言是“国库把钱币装入 旧瓶子,再将瓶子埋入土中…… 让经受住自由市场考验的私营企 业将这些钱挖出来”。只要政府 拉动经济需求,整个经济体系就 会开始恢复。

黏性工资

减少失业率的一种方法是, 剩余劳动力(没工作的人)制造 压力使货币工资下降,工人愿意 在低于当前工资水平的条件下工 作。古典主义经济学家认为,市 场具有灵活性,可以随时做出调 整,降低真实工资水平。但凯恩斯认为,工资可能具有黏性:非 自愿失业还将继续存在。凯恩斯 认为,工人不可能在工资水平下 降的情况下回到工作岗位上去。 他指出,从理论上来看,如大萧 条时期一样,当需求下降时,工 厂可能愿意以真实工资水平去雇 佣更多的工人,但实际上,这是 不可能的。这是因为整个经济对 商品的需求减少了,这就限制了 产品的产量,工厂不可能生产太 多的产品。工人想要提供更多的 劳动力,工厂愿意生产更多的商品,因为如果不这样的话,工厂 和机械设备就闲置了。需求不足 使工人和工厂陷入了一种失业和 过量生产的恶性循环中。

大萧条

世界经济大萧条成为了凯恩 斯新的出发点。市场的正常运 转似乎无法解决经济中长期存 在的“高’非自愿失业’”这一 问题。一般情况下,就业人数由 真正的工资水平决定一工资水平与市场上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有 关。在经济停滞时期,由于人们 对商品的需求减少了,商品的价 格也随之下降,而且价格下降速 度大于工资下降的速度。然而, 工人却反对降低自己的工资水 平,这样,人们的真实工资就上 升了。在高工资水平的情况下, 愿意工作的人数增加,而由于工 资水平上升,工厂真正需要的工 人数量相对减少,这就导致了失 业的产生。

非自愿失业

“非自愿失业”这一概 念进行了进一步阐述,使人们能 够更加容易地理解这一概念。他 认为,在一个行业内,如果工人 愿意在目前的工资水平下更努力 地工作,而不提出更高的工资要 求,这种情况下的失业就是“非 自愿失业”。即使在今天,这一 定义也能很好地阐述“非自愿失 业”,因为这个定义指明了 “非 自愿失业”的根本原因:工人根 本没有选择工作还是不工作的权 利。在这一时期,传统的失业观 点仍是经济学的主导思想。传统 观点认为,失业在很大程度上是 人们自愿的,因为他们不愿意在 当前工资水平下工作,或者宁愿 去参与一些“非市场活动”,如 照顾小孩等。传统观点的支持者 认为,自由市场自我调节和修正 的机制可以解决任何“非自愿失 业”问题。 传统思想认为,非自愿失业 不会长期存在:市场的自我调节 机制很快就能使就业恢复到充分 就业状态。有证据显示,凯恩 斯最初也赞成这一观点。在他1930年出版的《货币论》中, 凯恩斯写道,当价格下降速度超 过成本下降的速度时,公司有三 种选择:忍受亏损、关闭公司或 者减少工人工资。凯恩斯认为, 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只有第三种 选择才能使经济回到真正的均衡 上来。

然而,1929年美国股市崩盘 以及紧随其后的世界经济大萧 条之后,凯恩斯的思想发生了改 变。华尔街金融危机使得世界 经济严重衰退一国经济退步了 40%1931年,美国国民收入从 股市崩盘前的870亿下降为420亿; 到1933年,美国失业人数达到 1400万。生活水平急剧下降,骨 瘦如柴的身影随处可见,这些都 是那一时代贫穷和绝望的见证。 正是目睹了这一时期的种种惨 状,凯恩斯才写下了著名的《就
业、利息与货币通论》。

懒惰的穷人

长期以来,经济学家都把贫 困当成一个大的社会政策问题来 研究,但是,到了 19世纪末,人 们开始越来越担心工人失业的问 题。起初,人们认为,失业问题 是由疾病或者是工人自身的问题 如懒惰、生理缺陷或者职业道德 的缺失等造成的。也就是说,失 业不是社会问题导致的,而是由 工人自身的问题导致的,他们出 于一些原因不能参加工作。很明 显,当时人们认为,失业并不是 一个需要公共政策关注的问题。

1909年,英国社会活动家比 阿特丽斯•韦布发表了《少数派 报告》。这是第一个提出福利 国家概念和政策的文件,文件宣 称“部长应该承担起组织国家劳 动力市场,防止失业或使失业最 小化的责任”。“非自愿失业” 这个概念第一次出现了,与此同 时,人们也渐渐意识到,造成失 业的原因并不是劳动者本身的缺点,而是劳动者控制能力之 外的周围的经济情况。

突破性进展

熊彼特认为,尽管创新会促进 新市场的发展,但其他企业家不久 就会相继模仿,从最初想出这个创 意的企业家那里分一杯羹。这个时 候,经济又会出现停滞,市场发展 缓慢。虽然经济停滞会带来许多负 面影响,但它可以清除掉市场中许 多无效的经济因素,是促进市场继 续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方法。在最近几年里,商业策略家如美国经济 学家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将创新分 为两类。“可持续发展”的创新 有一套不断发展进步的体系,通常 都是技术性的革新。相反,破坏性 创新会扰乱市场,通过产品创新改 变市场,进而推进经济的发展。例 如,尽管苹果厂商并没有研发出数 码音乐播放器的技术,但它却创 造性地将高科技产品(iPod )和音 乐下载软件(iTunes )结合起来, 产生了一种新的享受音乐的方式。 马克思相信,创造性破坏赋予 资本主义巨大的能量,同时也使资 本主义面临着有可能将其彻底摧毁 的爆炸性危机。熊彼特虽然赞成这 一观点,但是他还补充道,资本主 义会将自己摧毁并不是它的失败, 而是它的成功。他认为垄断是创新 的促发机制,但是垄断企业必定会 继续发展直至规模过于庞大,其官 僚主义最后注定会超越最初为其注 入生命力的企业精神。

实践中的社会主义

苏联曾经采用过市场社会主 义。一开始,这一体系发挥了 良好的作用,但整个经济体系 总是面临着各种问题。为了解 决这些问题,苏联进行过一段 时间的尝试,进行改革,将目 标由产出转向销售,尝试给予 国有企业更多的自主决定权。但 是,国有企业通常向中央计划者 瞒报资源,通过一些不能满足顾 客要求的捷径来实现计划者制定 的目标,忽视目标以外的其他任 务,这造成了大量的浪费,商品 产量下降,不符合目标要求。这 一体系的解体也证实了奥地利学 派对激励机制和信息的担忧确实 是有道理的。 路德维希•冯•米塞斯也批判 政府以其他任何形式干预市场经 济。他认为,政府的干预会产生 更多不良影响,导致政府进行进 一步的干预,直到社会一步步演 变为完全的社会主义。米塞斯和 奥地利学派的其他经济学家认 为,在市场经济中,厂商通过为 消费者服务赚取利润,如此有意 义的活动不应该受到任何的限制。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家们不 接受“市场失灵”这一说法,或 者他们认为这不过是为政府措施 不得力所找的借口而已。他们认 为,垄断是由政府造成的,而不 是私营企业。消费者们会将污染 这样的外部因素纳入考虑范围之 内,志愿者机构或者那些受到外 部性影响的人,都会想办法解决 这些外部性问题。

对于奥地利学派来说,政府 控制货币供给才是最坏的干预方 式。他们认为,政府增加货币供 给量(如印刷更多的货币)会导 致货币利率降低,进而导致糟糕 的投资。当泡沫产生之后,唯一 可以做的就是接受商业的失败 和接踵而至的经济萧条。他们建 议撤销中央银行,使货币建立在 真正的商品(如黄金)的基础之 上。奥地利学派坚决拥护放手不 管的政府。
1900年,经济学领域中有五 个主要流派。除了马克思主义和 德国历史学派(对市场体系持批 判态度)之外,还有支持自由市 场主流思想的三个流派:英国学 派(以马歇尔为首)、洛桑学派 (通过数学方程表达一般均衡理 论)和以门格尔为首的奥地利学 派。英国学派和洛桑学派是经济 学领域内的主流学派,但是奥地 利学派却坚决不肯妥协。最近, 在2008年金融危机和对社会主义 的重新思考之后,奥地利学派又 开始流行起来。

变化的价格

路德维希•冯•米塞斯和他的 奥地利学派支持者们都不相信社 会可以达到均衡状态一经济可 以自动靠近某种水平或平衡状 态。他认为,经济总是处于一种 不平衡的状态中,总是在发生变 化,每个市场主体都面临着各种 不确定性。此外,中央计划者不 可能简单地采用前一个市场下的 价格体系。如果中央计划依赖于 一个来自不同体系的价格,那么 社会主义怎么可能取代市场经济 呢?路德维希•冯•米塞斯的挑战 收到了一些回应。有经济学家 认为,中央计划者可以通过试错 法来平衡商品的供给和需求,这 与里昂•瓦尔拉斯提出的在市场 经济中实现均衡的过程类似。然 而,这种数学方法与巴罗内的论 点没有任何区别,奥地利学派认 为,任何关于数学平衡的讨论都 不具有实际的参考价值。

对此,路德维希•冯•米塞斯的 支持者莱昂内尔•罗宾斯和弗里德 里希•哈耶克补充道,这样的计算 也没有实践意义。此外,社会主 义体系也不能模拟市场体系中厂 商面临不确定因素时所承担的风 险。1936年,经济学家斯卡•理沙 德•兰格和勒纳(Abba Lemer )提出 一种“市场社会主义“体系,在这 个体系中,许多独立的国营厂商在 国家设定的价格下寻求最高利润。 奥地利学派新的领军者弗里德里 希•哈耶克对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做 出回应,认为只有自由市场可以提 供必需的激励机制和信息。

市场价格

除了运用货币价格作为统一的单位来评估之外,资本主义体 系下的经济计算还有其他两个优 点。第一,市场价格会自动反映 出贸易双方的估价;第二,市场 价格可以反映出生产工艺的技术 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生产商之 间的竞争意味着只有利润最高的 生产工艺才会被人们选择。 路德维希•冯•米塞斯认为, 真正的市场价格依赖于商品生产 和消费过程中流通的货币。在社 会主义体制中,货币的使用具有 很大的限制性:支付工资和购买 生活消费品。但是,在国营经济 的生产终端已不再需要货币,就 像一个工厂的内部运转不再需要货币一样。路德维希•冯•米塞斯 考虑为货币寻找替代品,例如, 马克思就认为可以通过生产一件 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衡量其价 值。但是,这种方法没有考虑到不 同生产资料、不同劳动力或者不同 生产过程耗费的实际时间(相对 劳动)的相对稀缺性。只有市场 价格才反映了这所有一切影响因 素。

用货币计算

路德维希•冯•米塞斯在1920年的文章《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计 算》中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发起 了挑战。他认为,现代经济的生 产非常复杂,如果要对经济进行 计划,必须要有市场价格提供的 相应信息,而市场价格则是多个 生产者为了各自利益相互竞争而 产生的。我们需要通过价格和利 润来判断市场的需求并引导投 资。他的观点引爆了一场关于资 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孰优孰劣的大 辩论,人们称这场著名的大辩论 为“社会主义计算”或者“体系 之争”。

假设要在两座城市之间修建 一条铁路。应该选择哪条线路 呢?到底有没有必要修建这条铁 路?要做出决定,就必须将利润 (不同铁路使用者的交通费用) 和成本(包括劳动时间、钢铁、 煤、机械设备等)进行对比。在计算的过程中,有必要使用一 个统一的单位——货币,而货币 的价值是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的。 但是,在社会主义体制中,这些 物品的真正货币价格已经不存在 了一们的价值由国家设定。路 德维希•冯•米塞斯认为,消费品的 价格不应该由政府决定。根据消费 者的需求,很容易得出我们应该用 一块土地来生产1000升酒还是500 升汽油。一个人可以很容易地计算 出应该花一天时间来制造一条凳子 还是一简,是摘水果还是建一堵 墙。然而,复杂的生产要求进行正 式的经济计算。路德维希•冯•米塞 斯认为,如果不进行正式的经济计 算,人脑“将在管理和分配问题面 前不知所措“。

21世纪的贫困问题

1800年以后,欧洲、北美洲以 及世界其他地区都出现了巨大的财 富两极分化现象。在南亚和撒哈拉 以南的非洲,贫困是一个长期存在 的问题。经济学家们强调,除了 对这些贫困人群的直接经济援助之 外,居民的健康、受教育程度以及 交通状况对于消除贫困都起着非常 重要的作用。 印度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认 为,贫困问题主要受限于“能力 和功能性活动“——人们可以借此 取得成功——而在于他们能得到的 商品和服务。这个观点在许多有关 贫困线到底是绝对的(满足基本要 求)还是相对的(如平均收入的比 例)问题中也有体现。

上帝赋予的天职

天主教徒认为,上帝赋予的 唯一天职就是牧师,但是,新教 徒们则认为,人们可以被上帝召 唤到任何一种手工业或者商业行 业中去。为上帝服务的信仰鼓舞 着他们带着宗教信仰的热情努力 工作,生产更多的商品,创造更 多的财富。

韦伯相信,新教徒的信仰不 可避免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的 形成,因为这种信仰使人们相 信,追逐利润是奉献的象征,而 不是贪婪或者野心等具有道德嫌 疑的动机。这种命运观念还意味 着信仰者们不必担心社会的不公 平和贫困,因为物质财富是精神财富的一种象征。 然而,韦伯的观点受到很多挑 战。16世纪和17世纪欧洲的领导力 量和第一个全球性的超级大国,是 信奉天主教的西班牙帝国。我们也 可以在日益崛起的从未有过新教甚 至基督教的亚洲国家中找到其他与 此观点相悖的例子。其中,日本是 世界第三经济大国,而中国则正在 日新月异地发展。

向排衰做

20世纪50年代,经济学家们将 这些成本称作外部成本,因为这些 成本不会在商品的市场价格中显现 出来,但是会对第三方造成影响。 这就是市场失灵:因为工厂不用承 担其行为真正的社会成本,所以工 厂将会排放出过量的污染物,由此 对社会效益造成更多不良影响。英 国经济学家庇古(Arthur Pigou ) 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向 排污者征税,也就是人们后来所说 的“庇古税”,其目的是为了确保 排污者在制定决策时将排放污染的 成本纳入考虑,因此,只有在消费 者愿意为污染造成的破坏付费时, 生产者才能制造污染。政府为减少 二氧化碳的排放而征收的烟尘排放 税也体现了这一观点。许多人还认 为,向排污者收费除了对经济有利 之外,从道德层面来看,这一措施 也是明智的,因为它使商业为其造 成的污染负责。然而,实施“庇古 税”并不简单。正如庇古本人所 说,正确地评估污染的真正成本绝 非一件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