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经济革命时期

工业革命

英国是第一个实现了现代经 济增长的国家。18世纪的工业 革命使英国踏上了通往发达的 工业化国家的道路。蒸汽机和 其他发明重塑了整个生产过程。 工人们离开土地进入工厂。城市 发展壮大。英国厂商开始借助新 的交通和通信技术渗透全球经 济。英国本身的经济并没有在一 夜之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 是技术的、社会的和制度上的变 革仍在继续。它们史无前例地提高了数量日益增加的人们的生活 水平。 真正的现代经济增长的传播 是有限的。在包括美国、澳大利 亚和日本在内的富裕国家里面, 这一进程如今仍在继续。第一波 工业化浪潮之后,这些国家重工 业的比重下降并开始向服务业领 域转移,这必定会带来更深层次 的社会变革。

工业革命

英国是第一个实现了现代经 济增长的国家。18世纪的工业 革命使英国踏上了通往发达的 工业化国家的道路。蒸汽机和 其他发明重塑了整个生产过程。 工人们离开土地进入工厂。城市 发展壮大。英国厂商开始借助新 的交通和通信技术渗透全球经 济。英国本身的经济并没有在一 夜之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 是技术的、社会的和制度上的变 革仍在继续。它们史无前例地提高了数量日益增加的人们的生活 水平。 真正的现代经济增长的传播 是有限的。在包括美国、澳大利 亚和日本在内的富裕国家里面, 这一进程如今仍在继续。第一波 工业化浪潮之后,这些国家重工 业的比重下降并开始向服务业领 域转移,这必定会带来更深层次 的社会变革。

突破性进展

熊彼特认为,尽管创新会促进 新市场的发展,但其他企业家不久 就会相继模仿,从最初想出这个创 意的企业家那里分一杯羹。这个时 候,经济又会出现停滞,市场发展 缓慢。虽然经济停滞会带来许多负 面影响,但它可以清除掉市场中许 多无效的经济因素,是促进市场继 续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方法。在最近几年里,商业策略家如美国经济 学家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将创新分 为两类。“可持续发展”的创新 有一套不断发展进步的体系,通常 都是技术性的革新。相反,破坏性 创新会扰乱市场,通过产品创新改 变市场,进而推进经济的发展。例 如,尽管苹果厂商并没有研发出数 码音乐播放器的技术,但它却创 造性地将高科技产品(iPod )和音 乐下载软件(iTunes )结合起来, 产生了一种新的享受音乐的方式。 马克思相信,创造性破坏赋予 资本主义巨大的能量,同时也使资 本主义面临着有可能将其彻底摧毁 的爆炸性危机。熊彼特虽然赞成这 一观点,但是他还补充道,资本主 义会将自己摧毁并不是它的失败, 而是它的成功。他认为垄断是创新 的促发机制,但是垄断企业必定会 继续发展直至规模过于庞大,其官 僚主义最后注定会超越最初为其注 入生命力的企业精神。

实践中的社会主义

苏联曾经采用过市场社会主 义。一开始,这一体系发挥了 良好的作用,但整个经济体系 总是面临着各种问题。为了解 决这些问题,苏联进行过一段 时间的尝试,进行改革,将目 标由产出转向销售,尝试给予 国有企业更多的自主决定权。但 是,国有企业通常向中央计划者 瞒报资源,通过一些不能满足顾 客要求的捷径来实现计划者制定 的目标,忽视目标以外的其他任 务,这造成了大量的浪费,商品 产量下降,不符合目标要求。这 一体系的解体也证实了奥地利学 派对激励机制和信息的担忧确实 是有道理的。 路德维希•冯•米塞斯也批判 政府以其他任何形式干预市场经 济。他认为,政府的干预会产生 更多不良影响,导致政府进行进 一步的干预,直到社会一步步演 变为完全的社会主义。米塞斯和 奥地利学派的其他经济学家认 为,在市场经济中,厂商通过为 消费者服务赚取利润,如此有意 义的活动不应该受到任何的限制。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家们不 接受“市场失灵”这一说法,或 者他们认为这不过是为政府措施 不得力所找的借口而已。他们认 为,垄断是由政府造成的,而不 是私营企业。消费者们会将污染 这样的外部因素纳入考虑范围之 内,志愿者机构或者那些受到外 部性影响的人,都会想办法解决 这些外部性问题。

对于奥地利学派来说,政府 控制货币供给才是最坏的干预方 式。他们认为,政府增加货币供 给量(如印刷更多的货币)会导 致货币利率降低,进而导致糟糕 的投资。当泡沫产生之后,唯一 可以做的就是接受商业的失败 和接踵而至的经济萧条。他们建 议撤销中央银行,使货币建立在 真正的商品(如黄金)的基础之 上。奥地利学派坚决拥护放手不 管的政府。
1900年,经济学领域中有五 个主要流派。除了马克思主义和 德国历史学派(对市场体系持批 判态度)之外,还有支持自由市 场主流思想的三个流派:英国学 派(以马歇尔为首)、洛桑学派 (通过数学方程表达一般均衡理 论)和以门格尔为首的奥地利学 派。英国学派和洛桑学派是经济 学领域内的主流学派,但是奥地 利学派却坚决不肯妥协。最近, 在2008年金融危机和对社会主义 的重新思考之后,奥地利学派又 开始流行起来。

变化的价格

路德维希•冯•米塞斯和他的 奥地利学派支持者们都不相信社 会可以达到均衡状态一经济可 以自动靠近某种水平或平衡状 态。他认为,经济总是处于一种 不平衡的状态中,总是在发生变 化,每个市场主体都面临着各种 不确定性。此外,中央计划者不 可能简单地采用前一个市场下的 价格体系。如果中央计划依赖于 一个来自不同体系的价格,那么 社会主义怎么可能取代市场经济 呢?路德维希•冯•米塞斯的挑战 收到了一些回应。有经济学家 认为,中央计划者可以通过试错 法来平衡商品的供给和需求,这 与里昂•瓦尔拉斯提出的在市场 经济中实现均衡的过程类似。然 而,这种数学方法与巴罗内的论 点没有任何区别,奥地利学派认 为,任何关于数学平衡的讨论都 不具有实际的参考价值。

对此,路德维希•冯•米塞斯的 支持者莱昂内尔•罗宾斯和弗里德 里希•哈耶克补充道,这样的计算 也没有实践意义。此外,社会主 义体系也不能模拟市场体系中厂 商面临不确定因素时所承担的风 险。1936年,经济学家斯卡•理沙 德•兰格和勒纳(Abba Lemer )提出 一种“市场社会主义“体系,在这 个体系中,许多独立的国营厂商在 国家设定的价格下寻求最高利润。 奥地利学派新的领军者弗里德里 希•哈耶克对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做 出回应,认为只有自由市场可以提 供必需的激励机制和信息。

市场价格

除了运用货币价格作为统一的单位来评估之外,资本主义体 系下的经济计算还有其他两个优 点。第一,市场价格会自动反映 出贸易双方的估价;第二,市场 价格可以反映出生产工艺的技术 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生产商之 间的竞争意味着只有利润最高的 生产工艺才会被人们选择。 路德维希•冯•米塞斯认为, 真正的市场价格依赖于商品生产 和消费过程中流通的货币。在社 会主义体制中,货币的使用具有 很大的限制性:支付工资和购买 生活消费品。但是,在国营经济 的生产终端已不再需要货币,就 像一个工厂的内部运转不再需要货币一样。路德维希•冯•米塞斯 考虑为货币寻找替代品,例如, 马克思就认为可以通过生产一件 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衡量其价 值。但是,这种方法没有考虑到不 同生产资料、不同劳动力或者不同 生产过程耗费的实际时间(相对 劳动)的相对稀缺性。只有市场 价格才反映了这所有一切影响因 素。

用货币计算

路德维希•冯•米塞斯在1920年的文章《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计 算》中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发起 了挑战。他认为,现代经济的生 产非常复杂,如果要对经济进行 计划,必须要有市场价格提供的 相应信息,而市场价格则是多个 生产者为了各自利益相互竞争而 产生的。我们需要通过价格和利 润来判断市场的需求并引导投 资。他的观点引爆了一场关于资 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孰优孰劣的大 辩论,人们称这场著名的大辩论 为“社会主义计算”或者“体系 之争”。

假设要在两座城市之间修建 一条铁路。应该选择哪条线路 呢?到底有没有必要修建这条铁 路?要做出决定,就必须将利润 (不同铁路使用者的交通费用) 和成本(包括劳动时间、钢铁、 煤、机械设备等)进行对比。在计算的过程中,有必要使用一 个统一的单位——货币,而货币 的价值是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的。 但是,在社会主义体制中,这些 物品的真正货币价格已经不存在 了一们的价值由国家设定。路 德维希•冯•米塞斯认为,消费品的 价格不应该由政府决定。根据消费 者的需求,很容易得出我们应该用 一块土地来生产1000升酒还是500 升汽油。一个人可以很容易地计算 出应该花一天时间来制造一条凳子 还是一简,是摘水果还是建一堵 墙。然而,复杂的生产要求进行正 式的经济计算。路德维希•冯•米塞 斯认为,如果不进行正式的经济计 算,人脑“将在管理和分配问题面 前不知所措“。

21世纪的贫困问题

1800年以后,欧洲、北美洲以 及世界其他地区都出现了巨大的财 富两极分化现象。在南亚和撒哈拉 以南的非洲,贫困是一个长期存在 的问题。经济学家们强调,除了 对这些贫困人群的直接经济援助之 外,居民的健康、受教育程度以及 交通状况对于消除贫困都起着非常 重要的作用。 印度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认 为,贫困问题主要受限于“能力 和功能性活动“——人们可以借此 取得成功——而在于他们能得到的 商品和服务。这个观点在许多有关 贫困线到底是绝对的(满足基本要 求)还是相对的(如平均收入的比 例)问题中也有体现。

上帝赋予的天职

天主教徒认为,上帝赋予的 唯一天职就是牧师,但是,新教 徒们则认为,人们可以被上帝召 唤到任何一种手工业或者商业行 业中去。为上帝服务的信仰鼓舞 着他们带着宗教信仰的热情努力 工作,生产更多的商品,创造更 多的财富。

韦伯相信,新教徒的信仰不 可避免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的 形成,因为这种信仰使人们相 信,追逐利润是奉献的象征,而 不是贪婪或者野心等具有道德嫌 疑的动机。这种命运观念还意味 着信仰者们不必担心社会的不公 平和贫困,因为物质财富是精神财富的一种象征。 然而,韦伯的观点受到很多挑 战。16世纪和17世纪欧洲的领导力 量和第一个全球性的超级大国,是 信奉天主教的西班牙帝国。我们也 可以在日益崛起的从未有过新教甚 至基督教的亚洲国家中找到其他与 此观点相悖的例子。其中,日本是 世界第三经济大国,而中国则正在 日新月异地发展。

向排衰做

20世纪50年代,经济学家们将 这些成本称作外部成本,因为这些 成本不会在商品的市场价格中显现 出来,但是会对第三方造成影响。 这就是市场失灵:因为工厂不用承 担其行为真正的社会成本,所以工 厂将会排放出过量的污染物,由此 对社会效益造成更多不良影响。英 国经济学家庇古(Arthur Pigou ) 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向 排污者征税,也就是人们后来所说 的“庇古税”,其目的是为了确保 排污者在制定决策时将排放污染的 成本纳入考虑,因此,只有在消费 者愿意为污染造成的破坏付费时, 生产者才能制造污染。政府为减少 二氧化碳的排放而征收的烟尘排放 税也体现了这一观点。许多人还认 为,向排污者收费除了对经济有利 之外,从道德层面来看,这一措施 也是明智的,因为它使商业为其造 成的污染负责。然而,实施“庇古 税”并不简单。正如庇古本人所 说,正确地评估污染的真正成本绝 非一件易事。

消费陷阱

现在,“凡勃伦商品”就是 奢侈品的代名词,如保时捷汽车 和劳力士手表。一个人拥有的这 种商品越多,他就越满意;拥有 得越少,就越不满意。凡勃伦认 为富有的社会可能会遭遇“相对 消费陷阱”,即生产将被浪费在 这些奢侈品上。因为越来越多的 人消费这些商品,然而却不会对 整个社会的福利带来一点好处。 有经济学家认为,信用卡支撑下 的浪费型消费是导致2008年全球 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

斗争

集体谈判得到广泛采用,因 为它不仅有利于工人,也有利于 雇主。它大大简化了劳资双方达 成一致的过程,因为同样的合同 可以应用于整个行业领域。

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开 始,工会和集体谈判的力量大大 地减弱了。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 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 )认 为,工会组织的成员可以获得更高的工资,这是以工作机会为代 价的;此外,没有工会组织的行 业的工人工资也因此变得更低。 或许是由于这个原因或其他政治 原因,政府总是希望通过罢工来 压制工会的力量。

生产的全球化同样将国家内部 的工人群体孤立起来。生产全球化 产品的工人,其工作条款通常都与 当地的厂商协商决定,而没有一个 全国通用的行业标准。.

完全竞争的不可能性

马歇尔的完全竞争模型引发 了大量的争议。首先,即使可 能,也很少有行业真正符合模型 的假设。事实上,货币市场和农 业市场都不是完全竞争市场,因 为有许多大厂商可以影响产品的 价格;此外,政府可以也确实在 操纵这些市场。支持完全竞争市 场理论的人认为,尽管事实上没 有任何产业可以满足这些要求, 但这个模型代表的是一种理论上 的理想的市场结构,可以帮助我 们理解厂商的行为。

另一种对马歇尔模型更为根 本的批判是,完全竞争没有实际 意义;事实上,在这个模型中根 本不存在“竞争”。厂商生产同 样的产品,被动地接受产品的价 格,并接受他们最后只能获得正 常利润这一事实。这与亚当•斯密 所阐述的“厂商之间为了提高产 品价格,相互竞争,努力生产有 特色的高质量的产品,间或引进 新的技术来减少产品成本,最终 提高利润”相去甚远。

整个20世纪,经济学家们都 围绕这一点攻击完全竞争模型。 英籍奥地利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 哈耶克认为,竞争是一个动态的发现过程,企业在一个变化莫测 的世界里寻找新的获利机会,而 不是马歇尔所说的简单乏味的价 格重复。

短期利润

古典经济学家如斯密和李嘉 图都意识到了完全竞争市场中价 格高于成本的结果。市场中利润 水平的走高会刺激新的厂商进入 这一行业。而完全竞争市场中对 新厂商的进入没有任何限制,任 何厂商都可以自由进入市场。在 这个例子中,不难想象,如果小 麦的利润比大麦高,那么,农民 就会停止种植大麦。这样,市 场中小麦的总供给量就增加了, 在竞争的压力下,小麦价格将会 下降,因此不久,厂商就只能获 得“正常”利润了。此时小麦的售 价刚好能支付其生产成本,超额利润消失。 当完全竞争的这些假设不成 立时,厂商在长期内都可以获得 高额利润。例如,如果对新厂商 进入市场加以限制,人为设置一 些障碍(如技术性或法律壁垒) 超额利润就不会因为竞争而消 失。这种方法最极端的形式就是 垄断。为了获取高额利润,垄断 者会减少产量以抬咼商品价格, 使市场上的产品供不应求。这就 解释了为什么对整个社会来说, 完全市场比垄断市场更有益。在 垄断者产量过低的情况下,只有 生产更多的产品才能为消费者创造 福利。但是,在完全竞争市场中, 由于新的厂商会进入市场,产品总 量增加,价格随之下降,超额利润 也就随之消失。

恩格尔定律

恩格尔认为,随着收入的增 加,人们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占 总收入的比重将会降低。人们对食 物的需求是“无收入弹性”的,这 就是恩格尔定律。

恩格尔对比利时199户居民的预算进行了研究,研 究表明,随着收入的增长,对生活 必需品如食物的需求增长较慢,对 奢侈品如度假的需求增长率和收入 的增长率至少是持平的。经济学家 们将商品分成了两类。第一类是普 通商品,人们对这些商品的需求随着收入的增长而增长。奢侈品是普 通商品的特例,被称为咼档商品, 对奢侈品的需求的增长比收入的增 长还要快;第二种商品是低档商 品,人们对这些商品的需求随着收 入的增加而减少。 有些商品既包含奢侈品,也包 含必需品,如食物中既有鱼子酱也 有面包。这就意味着把鱼子酱和面 包作为同一种商品会对判断收入增 长对食物的影响产生误导。更复杂 的是,有些商品并不总是属于普通 商品或者低档商品中的某一种,随 着收入水平的变化,这些商品的属 性也会变化。假设有额外的收入, 非常贫穷的人可能会购买更多面 包,而那些高收入的人则可能购买 更多鱼子酱,而那些更富有的人则 会放弃鱼子酱而选择食用金箔。

模型的缺点

瓦尔拉斯特意强调,这仅是 一个用来协助经济学家们进行研 究的数学模型。这个模型不适用 于现实世界中的经济。在他的时 代,其他经济学家们都不看重他 的研究成果。他们相信,现实世 界中的经济太过于复杂和混乱, 不可能达到一种真正的均衡状 态。 尽管后来,瓦尔拉斯的学生 维尔弗雷多•帕累托从新的角度 发展研究了他的成果,但是,从 技能的层次来看,瓦尔拉斯的方 程式非常复杂,许多经济学家都 无法理解,这也是他的研究得不 到认可的原因之一。20世纪30年 代,在瓦尔拉斯去世20年之后, 出生在匈牙利的杰出的美国数学 家冯•诺依曼对他的方程式进行了 细致的研究。冯•诺依曼在瓦尔拉斯的方程式中发现了一个缺陷, 即根据这些方程式计算出的结果 可能是负数一意味着销售者销 售商品给消费者时,还得向消费 者支付费用。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尤其反对 瓦尔拉斯的方法,他认为,一般 均衡理论对于现实的经济并不适 用,因为现实的经济从来就不会 达到均衡状态。凯恩斯还指出, 思考“从长远来看经济会慢慢趋 于均衡”这个问题是没有用的, 因为“很久以后,我们都已不在 这个世界上了”。

然而,瓦尔拉斯的研究成果并 未从此销声匿迹。20世纪50年代, 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阿罗和麦肯 齐(Lionel W. McKenzie )以及法 国经济学家吉拉德•德布鲁在研究 中又再次讨论了瓦尔拉斯的研究成 果。德布鲁发展和完善了瓦尔拉斯 的成果,并建立了一个更简洁的模 型。阿罗和德布鲁运用严密的数学 思维和知识,发现了支持瓦尔拉斯 的一般均衡理论成立的条件。

趋向均衡

瓦尔拉斯成功地将他的经济 数学模型简化成了几个由价格和 数量构成的方程式。由此,他得 出两条结论。第一,一般均衡状 态从理论上来说是可能存在的; 第二,无论经济活动从什么地方 开始,自由市场都会让它慢慢趋 向均衡状态。因此,自由市场本 身就是稳定的。

瓦尔拉斯通过“探索”(法 语:tatonnement这种方法来演 示他得出的结论,指出经济在探 索过程中会慢慢趋向均衡,正如 登山者慢慢登上山顶一样。他假 设了一个“拍卖商”,消费者和 销售者向这个拍卖商提交他们对 某一商品的不同出价或者要价。
然后,拍卖商宣布在每个市场中 供给和需求达到一致的那个价 格,然后买卖才正式开始。

一般均衡

为了阐述这种均衡,我们先 假设现在手机的市场价格为20美 元。在一个当地市场上,手机商 人手有100部价格为20美元的手 机。如果有100个消费者都愿意 支付20美元来购买这款手机,那 么,这种便宜的手机的市场就处 于均衡状态,因为供给和需求刚 好达成平衡状态,不多也不少。 为了建立一般均衡理论,瓦尔拉 斯继续将这一想法应用于整个经 济中。假设某一地区市场中的商 品处于过剩状态,那么,这时候 该商品的价格一定“过高”。

价格的高低是通过对比判断出来 的,因此,如果一个市场中商品 的价格“过高”,那么,一定有 另外一个市场中该商品的价格“ 过低”,这样才造成了高价市场 中该商品的剩余。

瓦尔拉斯为整个经济创建了 一个数学模型,其中包括如椅 子、小麦等商品以及资金、劳动 力等生产要素。经济内部各个要 素之间互相依存,彼此间存在着 内在联系。瓦尔拉斯认为,这些 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非常关 键:价格不会无缘无故地发生 变化——只有在供给和需求变化 的时候价格才会变化。此外,当 价格变化的时候,其他一切也相 应地发生了变化。经济中任何一 个小小的变化都会对整个经济造 成影响。例如,假如一个主要的 石油生产国国内爆发了战争。那么,世界范围内石油的价格都会 上升,这会对政府、厂商和个人 都产生深远的影响一口油站价格 上涨、室内供暖费用增加、甚至 昂贵的度假或者商务旅行都可能 会被取消。

供给和需求

瓦尔拉斯开始时关注的是商 品交易的运作:商品的价格、质量以及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之间 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也就是说, 他正在试图找出,供给和需求是 如何相互作用达成一致的。他认 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该商品 的稀有性,但是,瓦尔拉斯却用 此来阐述市场对该商品的需求强 度。从这一方面来看,瓦尔拉斯 和包括埃奇沃思和杰文斯在内的 许多同时代的经济学家不同,因 为这些经济学家们都认为,决定 商品价值的关键因素是商品的效 用。 瓦尔拉斯开始构建用来描述供 给和需求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通 过这些模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以下规律:当商品价格上涨时,商 品的供给量增加,而对商品的市场 需求却减少了。当需求和供给相等 时,市场就处于一种均衡(平衡) 状态,这和牛顿运动定律中的平衡 力有点类似。

难以找寻的证据

马歇尔遭到了另一名英国经济 学家埃奇沃思( 1845—1926 )的攻 击。埃奇沃思认为,马歇尔 “与 需求基本法则相悖的商品是存在 的“这一假设并无任何证据。从 理论上说,吉芬商品与人们的行为 是_致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的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是需求曲 线的基础。但是,尽管吉芬商品有 可能存在,但这种商品非常稀少: 吉芬商品存在的证据都来自于一些特殊的例子,而其中一些最著名的 例子并不完全可信。但是,经济学 家们仍然在继续研究。在2007年的 一次研究中,哈佛经济学家罗伯 特•詹森和诺兰•米勒找到了证据, 证明在中国存在着吉芬行为    些贫困家庭对大米的需求随着大米 价格的上升而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