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如斯 蒂格勒对反托拉斯法存在的必要性 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既然卡特 尔本身就是不稳定的组织,那么出 台这样的法律是完全没必要的。在 政府看来,有些形式的合作是必要 的,因此,政府对卡特尔的态度并 不明确。例如,人们认为国际航 空运输协会的价格制定政策是一种 “串通”,而OPEC却被认为是一 个促进稳定的、积极的贸易集团。 在经济大萧条时期,为保护本国的 一些行业(如石油和钢铁业)中存 在的卡特尔,一些国家也提出了同 样的论调。当政府规范卡特尔时, 生产商之间的合作就可以稳定产品 的产量和价格,同时还能保护消费 者和小生产商的利益,使整个行业 成为充满竞争力的国际性行业。 在20世圮二三十年代的欧洲和美 国,这种公共的卡特尔很常见,但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些卡特 尔几乎都消失了。而日本,卡特尔 依然是其经济的一个特点。
协议的执行
在一个卡特尔组织中,产能最 大的成员,通常是大家公认的协 议“执行者”。例如,当石油输出 国组织的功能受到安哥拉(安哥拉 为了谋取利益超量生产石油)的威 胁时,OPEC最大的成员国沙特阿 拉伯就会采取行动,阻止安哥拉 背叛其他成员。因为沙特阿拉伯是 最大的石油生产国,他的生产成本 最低,有能力增加石油产量,它可 以将石油价格降低到一定水平以示 惩罚,甚至使小国家破产,而它自 己所受的影响只不过是短期内的利 润稍减而已。然而,大多数时候, 由于执行者不愿自己的利益受损, 因此不会采取行动来阻止成员国做 出欺骗行为,卡特尔最终也就瓦解 了。正是由于组建和维持卡特尔面 临的这些困难,卡特尔这样的“串 通”、“共谋”并没有斯密预料 的那么多。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勒认为,商人之间互 相竞争,天生就会猜疑彼此,没有 任何信任可言,这与卡特尔的“串 通”相悖。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进 入市场,卡特尔形成的可能性也就 越小。因此,即使在只有几个生产 商的行业领域(如电子游戏平台和 移动电话),生产商们也倾向于互 相竞争,而非合作。
然而,市场中确实存在着好几 个卡特尔,他们对市场构成了威 胁,这让政府认为有干预的必要。 消费者反对协议售价,这种公众压 力推动了20世纪“反托拉斯”法案 (见《反托拉斯法案》)的出台, 这样一来,许多国家的卡特尔就成 了非法组织。正如囚徒困境一样, 由于很难证明“串通”行为的存 在,许多法律都规定对卡特尔中第 一个坦白的成员进行豁免,这就成 了卡特尔瓦解的另一诱因。在2007 年的大西洋维珍航空公司一案中, 这一策略取得了巨大成功。由于担 心遭到对大西洋航线协议售价的调 查,大西洋维珍航空公司坦白了其 与英国航空公司之间存在“串通” 行为,结果,英国航空公司为此支付了巨额罚款。
卡特尔面临的挑战
然而,建立和维持卡特尔并不 容易,卡特尔的成员国们面临着许 多问题,尤其是产品的价格和成员 国之间的信任问题。卡特尔的成员 国不仅要设定产品的价格,还需要 达成一致的生产配额,以此来维持要就利润的分成达成一致意 见。卡特尔的成员越少,他们之间 就越容易达成一致。当只有少数几 个公司来提供大部分产品时,卡特 尔是最为稳固的串通形式。
卡特尔面临的第二个问题是. 如何确保成员国遵守他们之间约定 的规则。生产商之所以加入这一 “串通”组织,是因为他们受到了 高价格所能创造的利润的诱惑;但 是这种自利倾向同样也是卡特尔的 弱点。每一个成员都有可能欺骗其 他成员,不按照约定好的生产定额 和价格生产产品,而是超量生产 或者进行削价销售。事实上,这就 和囚徒困境一样。两个囚徒可以都 选择沉默或坦白。如果二人行为一 致,都保持沉默或者坦白,那么他 们将被轻判。但是,如果他们中的 一个人坦白他们的罪行,而另一个 人保持沉默,那么坦白的人将被豁 免而另一人将被重判。最好的方法 是他们都保持沉默(这样他们将获 得最短的刑期),但是关键在于, 免罪是非常具有诱惑力的:自己一 个人坦白,而期待另一个人保持沉 默。囚徒困境的策略同样适用于卡 特尔:如果成员之间合作,所有成 员获得的回报将比他们展开竞争获 得的回报更高。但是,对于任何某 一个成员来说,违反约定的规则得 到的回报才是最高的,当然,其他 的成员将因此遭受损失。
实际上,这就是卡特尔组织内 部可能会发生的情况,尤其是当每 个成员之间的配额不平等时,这种 情况就更有可能发生。例如,石油 输出国组织共有12个成员国,他们 定期会晤,商讨石油的产量和价 格,但是很少有成员会遵守这些 约定。不够富强的成员国见到可以 获得额外利润的机会,就会超量生 产石油,在成员国中引起竞争,减 弱整个卡特尔的力量。这样一次小 小的欺骗,就足以削弱卡特尔的力 量。此外,卡特尔的成员越多,成 员就越有可能违反约定的规则。
卡特尔的形成
厂商之间的这种合作称为“串 通”。“串通”的结果使市场不再 能与原来一样有效地发挥作用。苏 格兰经济学家斯密认识到了自利在 自由市场中的重要性,但是,他 置疑产品供应商的动机,警告人 们,“做同一生意的商人很少会聚 集起来,即使为了进行娱乐也不例 外,但是,他们很有可能会联合起 来,形成阴谋,与人民大众的利益 作对,想办法抬高商品的价格“ 。
早在市场开始形成的时候,生 产商之间的合作就已经存在了,许 多商业领域都有为了共同利益而结 成的联盟。在19世纪的美国,人们 将这些限制性或垄断性的行为称 作“托拉斯”,现在,人们通常 用“卡特尔”来指代这种全国性或 者国际性的合作。尽管卡特尔这样 的合作组织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德 国和美国经济的典型特征,但如今 这个词已经有了消极的涵义。
20世纪,美国和欧盟釆取了 一些法律措施来防止公司之间进 行“串通”。但是,生产商之间结成卡特尔依然是市场经济的一大 特点。这种合作可能只是两个公 司之间的一种简单的协议,比如 2011年联合利华和宝洁在欧洲串通 起来操纵洗浴产品的价格。这种合 作也有可能使他们联合形成一个 国际贸易联盟,比如国际航空运输 协会(IATA )。IATA最开始的功 能是设定机票的价格,后来,这 一举动被控告为航空公司间的“串 通“,但这个协会现在依然存在, 仍然是航空公司的一个代表机构。 此外,国与国的政府之间也可以联 结起来形成卡特尔,合作生产某一 特定的产品,例如在1960年,为了 控制石油价格,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 )应运而生。
马尔萨斯陷阱
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 不仅使人类无法阻止大规模的饥荒 发生,还使人类无法长期享受高水 平的生活。假如说一块新大陆的发 现,意外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 块意外发现的土地使食物产量增 加,每一个人都可以享用更丰裕的 食物,人们变得更加健康,死亡率 也会下降。更高的生活水平使人们 能够抚养更多的小孩,因此人口增 长速度加快。食物产量再一次跟不 上人口增长的步伐,经济又恢复到 原来的状态,人们生活水平降低。
这种现象被称为马尔萨斯陷阱:生 活水平的提高总是受到人口增长的 限制。因此,不论发生了什么事 情,经济总是会回到粮食产量只能 养活一个稳定数量人口的水平。
马尔萨斯认为,经济将会停 滞,人类只能勉强维持生计,饥荒 和疾病会阻碍人口的增长。然而, 到18世纪,马尔萨斯的模型便已经 无法与当时的经济状况相吻合了。 马尔萨斯认为,农民一直使用简单 的工具在土地上劳作。然而,随 着新的科学技术的出现,在一块同 样大小的土地上,运用同等数量的 劳动力可以生产出更多的粮食。随 着新的机器和工厂的出现,每个工人可以生产出更多的商品,生产效 率大幅度提咼。技术进步意味着, 虽然人口越来越多,但人们依然可 以享受更高水平的生活。到2000年 时,英国的人口已经是马尔萨斯时 代的三倍还多,但是,人们的收入 却比那个时代高了十倍。 马尔萨斯未曾预料到的是,随 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膨胀的人口 和有限的土地不再是一个问题。然 而,今天,新的恐惧又开始出现 了,人口的过度膨胀对地球环境和 资源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即使是科 学技术也没有办法解决这一问题, 而这一恐惧,恰好与马尔萨斯当初 的观点遥相呼应。
必要之恶
马克思认为,分工确实是有 利的。但是它只是一个暂时的、 必要之恶。专业化使得工人整天 置身于一座机器旁边,沮丧、抑 郁地重复着同样的工作。他将劳 动分工分为技术分工(如专门从 事房屋修建的工作)和社会分工 (权力和身份等社会等级制度下 出现的现象)。 今天,在大部分公司里,分 工已经非常规范。许多大公司将 原来由自己员工从事的工作外包 给更加便宜的海外员工,分工开 始走向国际化。
经济增长的动力
斯密并不是第一个认识到分工 的价值的人。大约2200年前,柏拉 图就认为,一个国家需要专业化的 人才,如农民、建筑师等来供应人 们生活所需要的商品。伊斯兰哲学 家穆罕默德•阿尔•加札利(Muhammad Al-Ghazali, 1058—1111 )注意 到,如果考虑到制作面包的每一 道工序,以及从在田野里锄草到 收获小麦,我们可以发现,一条 面包经过了千百万人的劳动才最 终成型。
许多早期的思想家们将劳动 分工与城市和市场的发展联系起 来。有人认为,分工促进了城市和市场的发展,而另一些人则认 为是日益发展的城市导致了分工 的出现。斯密的观点中,最具有 开拓性的观点是:他将分工作为 经济体系的核心,他坚持认为, 是分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进 步。劳动力和工业的专业化程度 越高,市场的发展就越快,投资 的回报率就越高。
劳动分工
什么时候,当一群人在 一起工作时,他们总是会 首先进行分工,把任务分配给每 一个人。伟大的经济学家斯密将 这一分工现象作为经济学的中心 思想。在具有非凡影响力的著作 《国富论》一书的开始,斯密就 对一个人完全承担生产某一产品 的所有工序和几个人分工完成生 产这一产品之间的区别进行了阐 述。1776年,在撰写这部作品 的时候,斯密注意到,如果一个 人完成生产大头针的所有工序, 那么,他可能“一天也生产不出 一颗大头针”。但是,如果把这 些工序分配给几个人一起完成,每一个人专门从事一道工序,那 么,一天可以生产许多大头针。 斯密总结道,劳动分工导致“所 有工艺生产行业,一经釆用分工 制,生产力便相应地提高了”。
完善的税收制度
过去的几十年间,税收制度将 公平和效率结合起来,变得越来越 复杂。例如,“完全市场“理论认 为,商品税应该是统一的,只应 对“最终产品“(用来卖给终端消 费者的产品)进行征税;收入税应该与能力挂钩而不是工资;应该最 小化对公司利润和资本收益的征 税。另一方面,对“市场失灵”的 分析则认为有必要对消极产品(如 污染)进行征税,这有利于提高人 们的福利。 总之,在考虑到国家收入和政 治可接受性的前提下,税收政策已 经朝着这些理论要求的方向迈出了步伐。
税收负担
杜尔哥认为,税收干预了自由 市场的正常运转,因此应尽量简化 税收体系。有权势的群体也要纳 税,并且税制的具体实施也同样 非常重要。杜尔哥建议实施单一税 制,对一个国家的净产品征税—— 去掉折旧贬值部分后的产品和服务 的总价值。
杜尔哥的思想受到了认为只有 农业(土地)才会产生纯产品的早 期重农主义学派的影响。他认为其 他的行业不能产生纯产品,因此也 没有能力赋税一如果对他们强制 征税的话,他们只会提高产品的价 格,最终纳税的负担依然落到地主 的头上。由于农民将大部分的纯产
品都用于向地主支付地租,而地主 本身不生产任何东西,因此,杜尔 哥认为,应该对地主征收的地租进 行征税。
后来,经济学家们对最优税收 制度中公平和效率的原则进行了修 订。公平包含了如下概念:有能力 赋税的人应该多赋税,同一类型的 人的赋税也相同,从政府开支中获 益的人(如使用新建大桥的人)应 该赋税。效率则不仅意味着收税的 高效率,还意味着在提高税收的同 时,要尽可能地增加社会福利。经 济学家们认为,效率意味着尽量不 干预市场,尤其是要避免打击人们 工作和投资的热情。
边际效用
要理解这个悖论,我们就必须 用到边际效用这一概念:就是指最 后一单位消费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满 足程度。1889年,奥地利经济学家 庞巴维克通过一个农民和五袋小麦 的故事对这个概念进行了解释。农 民把小麦的使用分成两类:重要的 (如自己食用)和不重要的(如喂 鸟)o如果他弄丢了一袋小麦,他 只需要停止喂鸟就行了。即使这个 农民需要小麦来养活自己,但他愿 意为弄丟的那袋小麦支付的价格是 很低的,因为它只会带来一点点的 满足(喂鸟)。 水资源非常充裕,但钻石是稀 有的。一块钻石具有很高的边际效 用,因此,它的价格也比一杯水的 价格要高很多。
科技的作用
杜尔哥认为,短期生产过程 中,在其他条件不变(土地)的前 提下,增加某种可变生产要素(工 人)的投入,当该要素投入到一定程 度后,每增加一单位该要素所增加的 产量是递减的,这就是著名的“边 际收益递减”理论,这是最重要的 现代经济理论之一,它不仅解释了 为什么生产越多产品消耗越大,还 阐明了当技术止步不前但人口不断 增长的时候,一个国家依然要努力 变得更加富强的原因。
古典主义遗产
斯密的体系是综合性的。它 考虑到了小的细节(微观经济) 和大的图景(宏观经济)。它从 短期和长期两个方面对经济进行 了分析,此外,它的分析既是静 态的(贸易的状态)又是动态的 (经济的发展)。它细致地关注 了劳动阶层,将企业家如农民和 工厂主同劳动力的供应者区分开 来。从本质上说,它为专注于研 究生产力各个基本要素(资本、 劳动力、土地以及利润)的“古典”经济学奠定了基本框架。 后来的自由市场理论在研究一般 均衡理论时则采取了一种不同 的、“新古典主义”的形式,希 望解答整个经济体系中的价格如 何才可以达到一种稳定的均衡状 态这一问题。里昂•瓦尔拉斯和维 尔弗雷多•帕累托(Vilfredo Pareto) 等经济学家运用数学方法, 重新构建了斯密关于“看不见的 手有益于社会”这一理论。肯尼 斯•阿罗和德布鲁向人们演示了自 由市场中看不见的手是如何做到这 一点的,但同时,他们也向人们表 明,实现这_目标对社会经济条件 的要求非常严格,而这些条件在现 实社会中几乎是不存在的。
然而,事情并未到此为止。第 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自由放任主义 这一wax冬瞰态。然而,20 世纪开始,凯恩斯主义政策失败,自由放任 主义政策强势复苏。关于这一时期 经济发展的情况,我们可以在米尔 顿•弗里德曼和奥地利学派,尤其是 哈耶克的作品中找到答案。哈耶克 对政府干预经济所能起的作用表示 怀疑,他认为通过解放市场可以促 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凯恩斯主义 者们也意识到了市场的力量,他们 认为,要使市场自身运转达到最佳 鳗,需要咖助市之力。20世纪60至70年代,在理 性和理性预期的基础上,人们开 始大规模推崇自由市场法则。例 如,公共选择理论将政府刻画成 一群利己主义者,只寻求自身的 最大利益,而不考虑社会的整体 利益(“寻租”)。新古典主义 宏观经济学借用了斯密的猜想, 认为市场自身会将这些问题解决 掉,此外,他们还补充道,人们 可以预见任何政府行为可能会产 生的作用,并能理解经济体系是如何运转的,因此,国家的经济 干预将不会起到任何作用。即便 如此,今天的大部分经济学家依 然相信,单靠市场自身不会取得 成功。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到信息 不对称问题——各市场参与者手 中的信息各不相同。乔治•阿克洛 夫(George Akerlof)在他的《柠檬市场》一书中提到了信息不对称 问题。行为主义经济学家们则对整 个理性假设提出质疑,并认为是人 的非理性导致了市场的失败。
自由放任主义经济学将经济 学家们按照政治立场分成两派。 右派赞成自由放任主义,左派则 支持凯恩斯主义的市场干预。今 天,这仍然是经济学争论的一个 占2007—2008年的经济危机更 激化了这场经久不息的争论。自 由市场经济的拥护者通过商业周 期证明自己的正确性,而凯恩斯 主义者们则指出了市场的失灵。 美国经济学家鲁里埃尔•鲁比尼 (Nouriel Roubini, 1959 )预计 到了这一次经济危机。他所说 的“几十年的自由市场原教主义 为经济崩溃奠定了基础”,指的 就是那些歪曲斯密观点的人。
经济的增长
斯密认为,“看不见的手” 自身就可以刺激和促进经济的增长。经济增长来源于两个方面。 一是,由劳动力分工带来的生产 效率的提高。经济学家们将其称 为“斯密式增长“ □随着生产和消 费的产品越来越多,经济和市场都 在不断地增长和发展,而市场的发 展又促进了工作的专门化。 经济增长的第二个动力,是 储蓄和赚钱机会驱使下的资本积 累。斯密认为,商业失败、用以 维系固定股本的资源短缺、不 完善的货帀制度(纸币增长速度 超过黄金增长速度)以及非生产性劳动比重过高,都有可能阻碍 经济的增长。他认为资本在农 业领域产出能力最高,其次是制 造业,再次是贸易或者交通运输 业。最终,经济会持续增长,直 到达到一种富裕、稳定的状态。 在这里,亚当•斯密低估了约瑟 夫•熊彼特曾描述过的技术和创新 的力量。
公平的收入
斯密指出,市场经济提供 给每个人的收入是公平的,人们可以用这些收入在一个可持 续的“循环流”中购买商品。在 这个“循环流”中,人们的工资 通过购买商品又回流到经济体系 内,最后又被当作工资发给工 人,如此循环往复。投入生产设 备中的资金增强了劳动力的生产 能力,这就意味着雇主可以付给 员工更高的工资。如果雇主有这 个经济能力的话,为了与其他雇 主竞争优质劳动力,他们会乐意 支付更高的工资。
谈到资金,斯密认为,将一 笔资金投入生产而获得预期利润 值和利息大致相等。这是因为, 雇主之间互相竞争,贷入资金, 投资于可获利的机会。随着时间 的推移,任何领域的利润率都下 降了,因为资本积累和可获利的 机会都用尽了。同时,随着收入 的增加,更多的土地被占用,房 租也会随之渐渐上涨。
斯密的一大突破,是他意识到 了土地、劳动力和资本之间的相互 依存关系。他注意到,工人和地主 都倾向于将他们的收入用来消费 掉,而雇主则比较节俭,会将他 们的积蓄用来投资。他认为,工资 率并不一致,它随着“技能、灵敏 性、判断”水平的不同而不同;此 外,劳动可以分为两类:生产性劳 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和“非生 产性劳动“(为支持主要工作而提 供所需的服务)0斯密或多或少预 见了今天市场体系中一些最不公平 的现象。
公平价格
第二,斯密认为,市场体系 会自动形成“公平的”价格。他 认为,所有的商品都有一个反 映制作成本的自然价格。生产占 用的土地应当获得其自然租金, 资本理应获得自然利润,而劳动 力应当获得自然工资。市场价格 和回报率在不同时代其自然水平 可能不同,比如在物资匮乏的时 代,获利机会增加,商品价格上 升,然而,一旦市场上有许多新
的厂商进入,价格就会回到其自 然水平。如果市场上对某厂商产 品的需求大幅度下降,那么价格 和工资也会跟着下降,但是随着 其他行业的新公司的出现,为吸 引员工,市场上员工的工资水平 又会上升。因此斯密认为,从长 远来看,“市场”和“自然”率 将相等,现代经济学家们将此称 为均衡。
要保证价格的公平,就必须 有竞争的存在。资本主义体系下 出现的垄断要求政府对对外贸易 加以控制,斯密批判了这种垄断 现象。他认为,当一种商品只有 一家公司供应时,这个公司就可 以将此产品的价格永久地控制在 自然价格水平以上。相反,如果 有20家厂商出售同一种产品,这 时候的市场将比只有两家厂商同 时出售这种产品更具有竞争性。 在斯密看来,有效的竞争和低市 场进入门槛仍然是很有必要的, 因为这种情况下价格将更低。 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 )对此持有异议,认为即使在没有竞争的情况下,科技创新 也可以降低价格,当发明家们愿 意以低价格提供高质量产品的时 候,这些公司就将在这场创造性 破坏中被扫地出门。然而,尽管 确实有些经济学家对此还存有异 议,斯密的这些观点仍然为后来 主流经济学家们提出的有关竞争 的观点奠定了基础。
自由放任主义
“自发秩序”这一概念并不新 鲜。1714年,荷兰作家曼德维尔在 他的诗歌《蜜蜂的寓言》中提出了 这一概念。这首诗歌讲述的是一个 蜂巢在每只蜜蜂都疯狂顚自身利 益时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的故事。 当所有的蜜蜂都开始注重个人品 德,不再追求个人利益,而是为 整个蜂巢的利益而奋斗时,整个 蜂巢便渐渐萧条坍塌了。
斯密关于 个人利益的观点并无恶意。他认 为,人们在交易时有讨价还价的 倾向,为自己谋得更多的利益。 在他的观点中,人是一种社会生 物,做事有道德准则约束,在竞争 中也会遵守“公平比赛“规则。 斯密认为,政府不应干预商业 活动。他的这_观点得到其他苏格 兰思想家的拥护,其中就包括哲学 家休谟。早期的一位法国作家布阿 吉尔贝尔使用了 “勿干预自然” (法语为:laisse faire la nature ) 一词,意思是“勿干预经济“ 在经 济学中,“laissez-faire”被用来提 倡弱化政府权力。在斯密看来,政 府的职责是保护商业、促进商业公 平以及提供某些私人市场不能或不 会提供的“公共物品“,如公共道 路,这些职能对经济发展确实非常 重要。 斯密的见解本质上是积极乐观 的。
英国哲学家霍布斯曾经认为, 没有强有力的权力机构,人类生活 将会非常“可怕、野蛮以及粗暴无 礼”。英国经济学家托马斯•马尔 萨斯对市场进行观察之后预测,财 富的增加将直接导致大规模的饥 荒。斯密之后,马克思又预测,市 场将发生重大变革。然而,斯密却 认为社会具有完善的功能,整个经 济是一个成功的系统,是一部运转 良好的机器。在他厚达五巻的作品 中,只提到过一次市场这双“看不 见的手”,但是我们总能感觉到它 的存在。斯密对他的“完全自由” 体系进行了描述,阐述了这一体系 将如何发挥积极的作用。第一,这 个体系供应人们需要的商品。如果 人们对产品的需求超过了供给,那 么消费者之间会互相竞争,导致价 格上升,这样就为生产者提供了盈 利的机会,而生产者之间又互相竞 争,为市场供应更多的产品。 事实证明这一论点经受住了时 间的考验。
1945年,奥地利经济学 家弗里德里希•哈耶克在他的一篇 名为《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的论文 中,展示了价格怎样对个体的地方性 知识和碇做出疝,价格的变化又 会导致市场中对产品的需求量和供应 变化。哈耶克认为,东产主义的 失败就是因为中央计划无法提供足 够的商品。有人开始对斯密的第一 种观点进行批判,比如市场可能只 提供富人需要的商品这样的事实忽 视了穷人的需求。同时,市场也会 满足不良需求—市场会纵容药物上瘾和肥胖。
自由市场经济学
据苏格兰思想家斯密的观点,西方世界在18世纪前发 生了巨大的经济变革,国家从农业 社会变成了商业社会。中世纪时, 城镇快速发展,且各个城镇之间慢 慢地有了公路相通。人们将商品和 新鲜的农产品带到城镇进行买卖, 市场逐渐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科 技创新发明了可信赖的、统一的度 量单位,散布在欧洲各地的公国 开始统一,形成中央集权的民族国 家。人们获得了新的自由,开始为 自己的利益进行商品的买卖,而不 再是为了君王的利益。
自由个体的行为怎样才能催 生有序而稳定的市场呢?在这个 市场中,人们可以生产、购买 和销售任何他们想要的东西,却 不会造成巨大的浪费或过度的需 求。斯密对此感到非常疑惑。没 有任何的指导和规范,这怎么可 能实现呢? 1776年,在他的巨著 《国富论》中,他对这一问题做 出了回答。斯密认为,人自由地 争取利润的行为,以及对利润的渴 望,都是“由一只无形的手来调控
并推动实现某种结果的,而这并不 是人的本意”——人的行为无意 间服务了更广大的社会利益。
成本和收益
现在,人们一谈到“经济 人”,首先想到的往往是理性选 择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人们 的所有经济决策和社会决策都建 立在对成本与收益的分析基础之 上。例如,一个想要抢银行的罪 犯,在做出是否行动的决定之 前,会在收益(大量的财富、来 自其他罪犯的尊重)和成本(被 抓的风险、策划抢劫所花费的精 力)之间进行权衡。
经济学家认为,在仔细权衡 实现目标的收益与成本之后所采 取的行动是理性的行动。经济学 与目标本身可能没什么关系,并 且有些目标在大多数人看来可能 是非理性的。例如,对于我们中 的大部分人来说,注射违禁药物 这一行为是很危险的。但是,对 于运动员来说,要想成为最好的 运动员,注射违禁药物也许不失 为一个理性的选择。
有人对“经济人”这一概念 提出质疑,怀疑它是否具有现实 意义。他们认为,这一概念并未 考虑到一个事实,即我们在做 决定的时候不可能综合考虑到所 有的相关因素——这个世界太复 杂,我们不可能在每次做决策之 前都对所有相关的事实进行对照 和评估,并计算其成本和收益。 事实上,我们经常根据以往的经 验、习惯或者经验法则,迅速地 做出决定。
此外,当长期目标和短期目 标发生冲突时,这一理论也无法 发挥作用。例如,尽管大家都知 道汉堡包是不健康的食物,但还 是会买来应对一时的饥饿。行为 主义经济学家们开始寻找人类行为中与“经济人”所描述的不一 致的行为方式。用“经济人”这 一概念来解释个人的行为可能并 不完全准确,但是许多经济学家 们认为,在分析公司如何获得最 大利益的过程中,它依然发挥着 重要作用。
经济人
大多数经济模型假设,“人本质上都是理性的,是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这就是“经济人”假设。这一概念无论对男女 都同样适用,它假定每个人在做 决定之前,都会客观冷静地对他 们收集到的所有信息进行评价, 然后再根据评估结果做出一个能 使他们利益最大化的决定。他们 最后选择的方案,能够以最小成 本带来最大的效用。1776年,斯 密在《国富论》中首次阐述了这 个概念。
斯密的中心思想是,人与人 之间的经济交往主要受自身利益 驱动。他认为,“我们的晚餐并 非来自屠宰商、酿酒师和面包师 的恩惠,而是来自他们对自身利 益的关切。”产品供应商们在决 定下一步该如何行动的时候,关 心的是怎样能使他们自己获得最 多的利润,而不是我们的餐桌上 是否有食物或者有什么样的食 物。
19世纪,英国哲学家约翰・ 斯图亚特•穆勒(John StuartMill, 1806-1873 )发展了斯密 的观点。穆勒认为,人都渴望拥 有财富,渴望拥有包括金钱在内 的所有好东西。在他看来,人们 都想要获得最大程度的幸福,但 同时又希望付出最少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