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经济革命时期

劣质与贫穷

吉芬商品必须依赖几个假设才能成立。首先,该商品必须是劣质 的产品,也就是说,当人们的收入 增加之后便不再购买如此多的这 一类商品,因为他们有更好的选 择——在这个例子中,肉食就是优 于面包的一个选择。其次,消费者 必须花费他们收入的大部分来购买 此商品。因此,这个例子涉及的 必须是社会底层最贫穷的人群。最 后,除了购买此种产品外,别无他 选。在面包这个例子中,再没有比 面包更便宜的主食了。

假如这些假设都成立,面包价 格的上涨就会产生两种影响。其 一,人们购买面包的数量减少,因 为用于购买面包的每磅支出给人们 带来的效用比购买其他商品带来的 效用低。这种替代效应使得面包的 供求关系变化而与一般规则无异: 对面包的需求量随着价格的上升而 减少。然而,面包价格的上涨同 样还使得人们对其他商品的购买 力下降。因为面包是劣质商品,面 包价格上涨,人们的实际收入相 对降低,因此他们对面包的需求量 增加。吉芬商品如此特别的原因就 在于,贫困的人们将收入的大部分 用于购买面包,收入效应的影响巨 大,甚至超过了替代效应的影响。 因此,当面包价格上涨之后,人们 对面包的需求反而增加。吉芬商品 的另一个例子就是1842—1853年的 爱尔兰马铃薯荒。据说在这一段时 间里,马铃薯价格的上涨同样造成 了人们对马铃薯的需求的增加。

积极贡献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不仅在证明更平等的收入分配可以为社会创造 更大的福利中有用,他还有着其他 重要的应用价值。如果政府从富人 手里拿走1英镑给一个贫困的人, 社会的总效用就增加了。效用理论 已经扩展到了其他领域,如研究个 人在面临不确定性和风险性时如 何做出决定。在这种情况下,他 们的决定更多会基于他们对事物的 喜好和对可能发生的不同结果的评 估。20世纪50年代,美国数学家伦 纳德萨维奇向人们展示了不同的人 怎样做出不同的决定 人们的决 定不仅跟他们评估的商品效用大小 有关,还与他们对风险的感受有 关:讨厌风险的人会做出使他们风 险最小化的那种选择。

需求曲线

到底是什么因素决定着商品的 价格呢?经济学家们努力地想要解 开这个谜题,在这个过程中,边际 效用递减的概念发挥了越来越重要 的作用。假设大家都认为多吃的那 一块巧克力带给人的满足感和愉悦 感更低,那么,只有在价格下降的 时候,我们才愿意购买额外的巧克 力,因为这块额外的巧克力带给人 的满足感和愉悦感相对较少,所 以,除非它价格更低,否则我们是不会购买的。因此,需求与价格 是负相关的。此外,需求和供给一 起,共同决定一块巧克力的均衡价 格或者“自然”价格。

边际递减效用规律固然重要, 但是,仍然有许多著名的例外情况 存在,如寻找最后一块拼图(最后 一块拼图带给人的效用最高)o令 人上瘾的商品如毒品或者酒也是例 外,消费越多,效用(满足感)越 高。此外,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还包 含某些假设,如“消费必须是连续 的“ o _次吃一整盒巧克力比一天 内间歇地吃完一整盒巧克力更能证 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正确性。

寻找均衡点

消费者总是希望以尽可能低的 价格来购买某一商品,同时,生产 商也总是希望以尽可能高的价格来 销售某一产品。当价格太髙的时 候,消费者对该产品失去兴趣而不 愿意购买。相反,如果价格太低, 对于生产商来说,继续生产该产品 已经毫无意义,因为已经没有利润 空间,无利可图了。因此,必须要 寻求一个均衡点,使得该均衡价格 既能被消费者接受,产品供应商也 能从中获利。这一均衡点就是供给 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叉点,这一均 衡点对应的价格既符合生产者赚取 最大利润的想法,也能满足消费者 节省更多开支的心意。

然而,许多因素使得这些本来 较简单的法则变得复杂起来。除了 时间因素之外,市场的位置和规模 对于价格来说也是非常关键的。产 品供应商心仪的售价并非只受到生 产成本的影响。 例如,在一个以销售新鲜农产 品为主的市场上。农民在进入这一 市场前,已经支付了生产这些农产 品的所有成本:购买种子、种植农 作物和收获农作物时付出的劳动


将产品运进市场的交通费用等。农 民知道,如果要有利润的话,每个 苹果的售价必须是1.2英镑。因此, 在一天刚开始时,他就会将他的苹 果定价为每单位1.2英镑。如果他的 苹果卖得很好,那么他可能会觉得 他可以将价格提高到每单位L25英 镑以获取更多的利润。这样一来, 苹果销量就有可能下降,如果幸

运的话,他仍然可以卖光所有的苹 果。但是,如果在这一天结束的时 候,他的苹果还没有卖完,而卖不 掉的苹果将会腐烂变质,因此,为 了避免剩下太多苹果,他必须将苹 果的价格下调为每单位L15英镑。

在这个例子中,苹果的生产成 本是固定的,而在短时间内卖掉苹 果才是更重要的压力性因素。这个 例子对于描述短期市场和长期市场 的区别非常有用。农民要根据本年 度苹果的销售情况来决定下一年他 应该种植多少苹果。这样,市场最 终才会达到均衡。 农民所在的市场还受到距离的 限制。只有在一定的辐射区内,销 售某一农产品才具有可行性。例 如,从海外运输苹果的成本会使这 些苹果的价格失去竞争力,因为国 内生产的苹果会更加便宜。这就意 味着,在一定程度上,农民可以自 由地将价格稍微调高一点,因为消 费者不可能去别的地方购买该种产 品。

与果农面临的情况相反的是像 黄金这样的全球商品市场。在这种 长期市场中,由于黄金可以保值增 值,因此黄金的持有者没有销售黄 金的时间压力。市场越大,市场知 识越丰富,该产品就更有可能寻求 到其均衡价格。这使得市场价格的 任何微小变化都变得非常重要,因 为任何变化都有可能引起黄金的销 售和购买狂潮。

尽管这些例子中提到的因素都 使市场变得更加复杂,但市场中最 基本的原则仍然不变,即产品供应 商只会以他们可接受的价格销售产 品,而消费者也只会购买他们认为 价格合理的产品。

以上例子中涉及的都是进行实 物贸易的市场,但供给和需求在整 个经济推理中都是相关的。例如, 这个模型还可以应用到劳动力市 场。劳动者提供和销售自己的劳 动,雇主即消费者,希望购买尽可 能廉价的劳动力。同样,我们也可 以用供给和需求体系来分析货币市 场,其中,利率即价格。

经济学家们将马歇尔的研究 称为“局部均衡”分析,因为该理 论表明了一个单一的市场如何通过 供给和需求的力量达到均衡或者平 衡。然而,经济是由许多相互作 用的市场构成的。问题是,这些复 杂的市场是怎样相互作用,最后达 到“一般均衡”的呢? 19世纪,里 昂•瓦尔拉斯对这个复杂的问题进行 了分析。.

需求的本质

需求法则站在消费者的角度 来看待问题。当某一产品的价格 上升时,需求会不可避免地降低 (一些必需品,如药物除外)。 这是因为有些消费者的经济能力 无法负担上升的价格,或者是因 为他们认为购买其他商品可以获 得更多的满足感。

还是运用前面曾提到的例子, 如果购买一台计算机只需要花费50 英镑,那么,对计算机的需求会很 高,因为大部分人都可以支付得起 一台计算机的钱。相反,如果一台 计算机需要一万英镑,这时市场对 计算机的需求将会非常低,因为只 有少数非常富有的人才能够支付 这一万英镑。市场对某一产品的需 求随着该产品价格的上升而下降。


为了刺激市场对产品的需求, 厂商通常会选择降价,但这个价格 也需要有一个下限。如果计算机的 价格降到5英镑以下,每个人都买 得起计算机,但是却没有人需要两 三台或者更多的计算机,价格再低也无法继续刺激人们对计算机的需 求。消费者意识到,他们的钱可以 用来购买别的产品,因此对计算机 的需求就减少了。

价格并不是影响需求的唯一因 素。消费者的品位和对产品的态度 也同样会影响需求。如果某一产品 变得非常流行,那么整个需求曲线 就会向右移动,每一价格下消费者 愿意消费的产品数量都增加了。这 种情况下,假如供给曲线保持不 变,那么产品的价格就会上升。生 产者可以通过广告等手段来操纵消 费者的品位,从而改变需求曲线的 形状和位置。

供给法则

单个厂商将要生产的产品产 量,是由该产品的市场价格决定 的。如果生产某一产品的各种成 本(劳动力、原材料、机器以及 房屋)之和比市场愿意支付的价 格高,那么,生产这一产品就无 利可图,其产量就会减少或者停 止生产。相反,如果某一产品的 市场价格比其生产成本高很多, 厂商则会考虑扩大生产以赚取尽 可能多的利润。这一理论中包含 一个假设:厂商对产品的市场价 格没有任何影响,只能接受市场 提供的价格。

例如,生产一台计算机的成 本总计是200英镑,如果计算机的 市场价格低于200英镑的话,计算 机就是无利可图的产品。相反,如果计算机的市场价格是1000英 镑,这时候,厂商就会尽可能多地 扩大生产规模,以获取最大利益。

供给曲线(见110页右上图)可以 很清楚地表现供给法则,曲线上的 每一个点都代表特定价格下厂商 愿意销售多少単位的产品。 此外,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之 间还有一些区别。上面的例子假设 可以在产品单位成本不变的情况下 增加产品的产量。然而,事实并非 如此。如果计算机工厂每天只能 生产100台计算机,而市场需求是 每天110台计算机,那么生产者就 会考虑,花费额外的成本来建一家 新的工厂是否值得;或者说,生产 者还可能会考虑,稍微提高计算机 的价格,使消费者对计算机的需求 减少到每天100台,这一方法是否 会更好。

供给和需求

供给和需求是经济学理论中的就两大基石。市场提供的产品数量和消费者想要购买的欲望相互作用就构成了市场的基础。

早在中世纪时期,人们就已经 开始研究供给和需求在经济学关系 中的重要性了。苏格兰学者邓斯・ 司各脱(Duns Scotus )意识到, 商品的价格对消费者来说必须是公 平的,但是,价格同样要将生产这 一产品所耗费的劳动量纳入考虑, 因此,商品的价格对生产者来说也 必须是公平的。后来的经济学家研 究了产品成本对产品最终价格的影 响,而斯密和李嘉图则将产品的价 格同其生产过程中耗费的劳动联系 起来。这就是古典的劳动价值论。

19世纪60年代,新的经济理论 开始出现,打着新古典主义的旗帜 对古典劳动价值论发出挑战。这一 学派的思想引入了边际效用理论, 认为消费者从购买的产品中获得或 失去的满足感不仅会影响消费者的 需求,也会影响产品的价格。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将对供给 的分析和对需求的新古典主义分析交叉点所对应的价格,就是使供给 (生产商)和需求(消费者)平衡 的“均衡”价格。

劳动和成本

马克思认为,生产一件产品耗 费的劳动量与该产品的价值是成正比的。

以下论据可以证明这一理 论。如果一次理发要耗费半小时的 劳动,每小时40英镑,那么,理发 一次的价值就是20英镑。如果理发 的过程中还需要用到剪刀和刷子, 而剪刀和刷子的价值为60英镑。每 用一次,剪刀和刷子的价值就下降 1英镑。那么,理一次发的总价值 为21英镑。至于工具,剪刀价值 20英镑,是因为用价值12.5英镑的 原材料钢铁锻造一把剪刀需要花 费45分钟的劳动。类似的,可以通过计算用生铁制造钢铁耗费的时间 来解释为什么一块钢铁价值12.5英 镑。所以,我们可以计算一件产品 在生产完成之前各个环节所耗费的 劳动量,但最初的原材——原始 的自然资源是大自然为我们免费提 供的,是没有价值的,

因此,所有 的价值都是由劳动者付出的劳动创 造的。 马克思指出,这种方法太复杂 以至于不能用来计算任何商品的价 值,因此,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 无差别的劳动力。他还指出,价值 由我们认为生产一件产品耗费的正 常的劳动量决定。一个低效率的美 发师理一次发可能会花一个小时的 时间,但是人们不可能为此就多 支付20英镑给这位理发师。马克思 并不否认市场中供给和需求会在短 期内影响商品的价值或者价格,但 是,他认为从长远来看,价值体系 的基本结构和动态一定取决于劳动 力。

混合经济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 几十年里,西欧国家在共产主义 和资本主义中间开辟出了 “第三 条道路”。虽然许多欧盟国家仍 然是混合经济体制,但各个国家 政府的干预和国有化程度各不相 同。有些国家,尤其是英国,已 经脱离了混合经济,朝着更加自 由的经济发展,国家的作用更加 微乎其微。越来越多的人对共产 主义产生了怀疑,因为与马克思 那个时代比较起来,现在没有任 何迹象表明资本主义将会坍塌, 由此看来,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 活力导致经济危机和革命的理论 是错误的。 不过,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 并没有被完全否定,近期的金融 危机又促使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他 的理论观点。日益增加的不平等 现象、财富集中于少数大公司、 频繁的经济危机以及2008年的“信 贷危机”都被认为是自由市场经 济所致。尽管人们不会极力提倡 社会变革甚至是社会主义,但有 越来越多的思想家一非全部 来自政治领域——始认真考虑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革命

马克思预言,一旦城理邮 翻,生产资料就将归无产阶级所有。 首先,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无产阶 级专政”:经济权力由大多数人掌 握的一种社会主义形态。然而,这 仅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国家共同所 有权而废除私有财产的第一步。同 他对资本主义详尽彻底的分析比较 起来,除了说明共同所有权是共产 主义经济的基础和计划经济能够确 保供求平衡这两点之外,马克思对 将要代替资本主义经济的共产主义经济的阐述相对较少。考虑到共 产主义没有了资本主义的不公平 和不稳定,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 就是历史发展进步的最高点。毋 庸置疑,他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批 判遭到了强烈反对。那个时代大 部分的经济学家都将自由市场视 为保证经济增长和繁荣的方式, 至少对于某一阶层的人来说的确 如此。但是,马克思也不乏支持 者,他的支持者们主要是一些政 治思想家。后来,历史证明了他 对共产主义革命的预言一尽管这 些共产主义革命不是发生在他所预 言的欧洲和美国,而是一些农业国 家,如俄罗斯和中国。

马克思并没有亲眼看到共产 主义国家,如苏联和中华人民共 和国的成立,但他无法想象在这 两个国家中,他所设想的计划 经济实际的状况。今天,只有少 数几个共产主义国家(古巴、中 国、老挝、越南以及朝鲜)依然 存在。虽然关于斯大林和毛泽东领导下的国家在多大程度上坚持 T “马克思”共产主义的争论一 直都存在,但是许多经济学家都 以苏联解体和中国经济的自由化 来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存在着严 重缺陷。

竞争和垄断

生产商之间的竞争,是资本 主义另一个必不可少的元素。为 了在市场中竞争,厂商不仅要降 低产品的生产成本,还要削减竞 争对手的价格。在这一过程中, 有些生产商失败,走向破产,而 另一些生产商则赢得了更多的市 场份额。正如马克思所说,这一 趋势使市场中控制生产资料的生 产商越来越少,资本集中在少数 资本家的手中。从长远来看,这 有可能导致垄断,而垄断不仅会 剥削工人,还会损害消费者的利 益。同时,破产的资产阶级和失 业的工人也变成了无产阶级,无 产阶级队伍越来越庞大。

马克思认为,竞争导致了资 本主义体系的另一种失败:若某 一市场中的利润持续增加,人们 就蜂拥进入这一市场,导致生产 规模扩大,有的厂商甚至会不顾 市场对该产品的需求而盲目扩大 生产。生产过剩不仅会导致浪 费,还会造成经济停滞,甚至 还有可能造成整个经济的下滑。 就其本质而言,资本主义是无计 划的,它只受到市场的复杂性控 制一共给和需求不平衡必定会造 成经济危机。因此,资本主义经 济的增长不会一帆风顺,周期性 的经济危机始终伴随着这一发展 过程,并打断经济的增长。马克 思认为,这样的经济危机将会越 来越频繁,对无产阶级产生造成 的负面影响尤其重大。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经 济的这些无法克服的弱点必然会 导致其最终瓦解。为了解释这一 现象,他借用了德国哲学家黑 格尔在辨证过程中解决矛盾的方 法:每一种观点或者事物的状态 (正题)中都包含着一个矛盾(反 题),通过这一矛盾斗争,最终形 成新的更有深度的观念(合题)。

马克思认为,经济学中固有 的矛盾,即不同群体和阶级之间 的斗争,推动了社会变革。他分 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剥削 无产阶级的现象,并将此作为社 会矛盾的例子。在社会矛盾中, 正题(资本家)包括自己的反题 (被剥削的工人)。对工人的 压迫和疏离与资本主义经济固有 的不稳定性,贯穿了一次又一次 经济危机,最终必定会导致社会 的大规模的动荡不安。在共产主 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合 题)中,要摧毁资本主义,就必 须进行无产阶级革命。马克思在 《共产党宣言》的结束语中鼓舞 道:“无产者失去的只是锁链, 赢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全世界的 无产者联合起来吧!“

剥削工人

随着现代工业的出现,资产 阶级成功地成为了统治阶级,这 是因为,他们拥有的生产资料使 他们占人口大多数的无产阶级具 有优势。工人们为了获得工资而 提供劳动,生产商品和服务,资 产所有者,即工业家和工厂主们, 则为了获取利润而卖掉这些商品 和服务。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 商品的价值基于生产这一商品 所需要的劳动力,那么,资本家 应该首先将劳动力的价格和商品 的原始成本加起来,然后再加上 利润,这样来确定商品成品的价 格。在资本主义体系中,工人生 产创造的价值肯定会大于他们获 得的工资。这样,资本家们才可 以从工人身上获得剩余价值—— 利润。 为了使利润最大化,资本家 肯定会考虑付给工人最低限度的 工资,同时,他们还会引进新的 科学技术来提高生产效率,这通 常只能使工人做一些低级的、单 调乏味的工作,甚至会造成大量 工人失业。马克思认为,对工人 的剥削是资本主义的一大特点, 工人得不到应得的物质报酬。此 外,专业化生产使他们脱离了整个生产过程,体会不到工作的满 足感。马克思认为,这种与生产 过程的脱离必将会造成社会的动 荡和不安。

郁金香狂潮

发生在17世纪30年代荷兰的郁 金香狂潮事件是最早也是最臭名昭 著的经济泡沫之一。在17世纪初 期,来自君士坦丁堡的郁金香在荷 兰和德国富人中开始流行起来,不 久,每一个人都喜欢上了郁金香, 并想得到这样的花。郁金香被认为 是富人生活品质的标志,还能体现 其主人有教养,此外,荷兰的中产 阶级们还热衷于收集稀有的郁金香 品种。到1636年,人们对郁金香稀 有品种的需求持续膨胀,以至于郁 金香的交易都进入了阿姆斯特丹的 股票交易市场。

许多人也因此而一夜暴富。 巨大的利益诱惑着人们,无论是贵 族,还是女佣,都涌入了郁金香市 场,想通过郁金香大捞一笔,在他 们看来,郁金香会永远畅销。但 是,当富人们不再在花园里种植郁 金香的时候,郁金香渐渐失去了吸引力,人们这才意识到,这场荒唐 的闹剧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因此, 人们大肆抛售郁金香,郁金香的价 格也因此暴跌。

自然垄断

在马歇尔那个时代,一种新 的思想正在渐渐成形:由于单一 厂商巨大的成本优势,有些垄断 是“自然”形成的。许多公共事业 都存在自然垄断,包括电话网络、 天然气和水。与注入额外气体所需 的费用比起来,建立燃气输配管网 的固定成本无疑是巨大的。在这一 观点的作用下,许多国家的垄断公 共事业厂商都获得了认可。即使 是这样,政府还是开始干预这些市 场,尽可能排除可能产生的垄断影 响。然而,问题在于,这些自然垄 断企业的固定成本非常高,竞争性 的价格会使这些企业无利可图。解 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办法是将这些厂 商全部国有化,另一个办法是建立 监管机构来限制价格上涨,保护消 费者利益,确保这一行业的经济活 力。

主流经济学家们认为,垄断 市场仍然不如完全竞争市场的状 态理想。根据这一观点,政府出 台了反托拉斯政策,帮助市场成 为竞争性的市场。这意味着政府 将釆取措施,限制垄断厂商滥用 他们的市场支配力,其中包括打 破垄断和禁止有可能形成垄断的 厂商的并购。

包括美国经济学家托马斯• 迪罗伦佐(Thomas DiLoren­zo, 1954—)在内的现代奥地利学 派经济学家对这种做法表示反对。 在他们看来,真正的市场竞争不是 均衡状态下完全具有竞争力的厂商 的被动行为,而通常是少数大厂商 之间割喉式的竞争。这些厂商可以 在价格和非价格方面、广告和市场 方面以及大厂商的创新和新产品开

发方面展开竞争。 除了这个学派的经济学家之 外,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 特也强调了市场上潜在的动态的 垄断,因为厂商之间为获得潜在 利润而互相竞争,开发的新产品从 而垄断整个市场。经济学家们一致 认为,真正的竞争是对消费者有利 的竞争。那么,竞争和垄断是否相 容呢?对于这一问题,人们至今仍 然没有找到确定的答案。20世纪初 期,德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利夫曼 (Robert Liefman )认为,“只有 一种竞争和垄断的特殊组合才可以 产生最让人满意的效果”。

垄断的优势

垄断同样会产生更为复杂的 价格和社会福利影响。马歇尔认 为,垄断者实际上可能为了吸引 顾客使用其电话网络服务而进行 削价,例如,人们一旦开始使用 某一产品或服务之后,就会一直 使用下去,即使其竞争对手(其 他厂商)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质 量和目前使用的产品或者服务的 质量可能一样好。

有经济学家指出,垄断也可 能会产生良性的影响。在许多市 场中,由垄断厂商提供产品或 服务的总成本,可能比由许多厂 商提供该产品或服务的总成本更 低,因为垄断厂商投入广告宣传 的费用要低许多,可以充分利用 规模经济的好处。由于成本很 低,因此尽管垄断厂商的产品价 格较低,但其利润却比其他厂商 更高。那么,假若是这样的话, 低价格既对消费者有利,又可以 拉动经济的增长。

类似的,大厂商可能会为了赚 取垄断利润,在短期内通过恶性削 价将对手逐出市场。经济学家们将这种现象称为掠夺性定价。从长远 来看,由于市场被垄断了,消费者 的利益势必受到损害。然而,在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威 廉•鲍莫尔(William Baumol)宣 称,只要没有设置障碍限制厂商进 入和退出市场,即使存在垄断也没 有关系,因为竞争的威胁意味着垄 断厂商设定的价格水平必须要具有 竞争力,否则的话,产品的高价将 会吸引新的厂商进入这个市场,夺 走该垄断厂商的市场份额。正是由 于这个原因,当市场处于垄断状态 时,商品的价格也不一定比多家厂 商竞争状态下的商品价格高。

垄断工人

穆勒意识到,不只是商品市 场竞争的缺乏会抬高价格,劳动 力市场也存在着垄断。他以金匠 为例对此做出阐述:同等技术水 平的金匠,被认为信誉高的金匠 (具有高信誉的金匠不多,且很 难证明自己具备这一特性)的工 资比信誉低的金匠高很多。这样 就为进入这一行业设置了一个很 高的门槛,金匠就可以为他们的 服务制定一个垄断性的价格。穆 勒意识到,并非只有金匠这一劳 动力市场才存在这一情况,其他 行业同样存在垄断。他注意到, 大部分的工人阶级都不能进入技 能性的行业,因为技能性的行业要求工人具有多年的教育和培训 经验。一个人接受多年的教育 和培训需要一笔不菲的费用,而 大多数家庭都支付不起,因此, 他们也就无法享受他们期待的高 工资。类似的,有些历史学家发 现,在中世纪时期的行会里,有 特权的工匠也一直在排斥其他工 人参与竞争。

19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 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 尔详细地分析了垄断对价格和消 费者福利造成的影响。那么,垄 断下的高价格和低产出是否导致 了社会总福利的减少呢?马歇尔 对此非常感兴趣。在《经济学概 论》这本书中,他用公式阐述了 消费者剩余这_概消费者愿 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和实际支付价 格之间的差额。假如消费者愿意 花50美分买一个苹果,但实际上 他只花了20美分,那么这次消费 中他的消费者剩余就是30美分。

在一个有多家厂商的市场中,厂 商之间在价格上展开竞争,消费者可以获得一定的剩余。购买 最后一个苹果的消费者愿意支付 的价格和苹果的实际价格相等, 因为卖家没有别的苹果可以出售 了。垄断市场中可供销售的苹果 总量比完全竞争市场中本可以销 售掉的苹果总量要少,这就是垄 断市场中社会福利减少的原因。 从本质上说,这意味着本来有可 以产生消费者剩余的苹果可供销 售,但是,这些苹果永远都不会 出现在市场上。

市场支配力

1848年,英国政治科学家约 翰•斯图亚特•穆勒发表了《政治经 济学原理一书》,该书集中了经 济学家们有关“竞争的缺乏是否 会导致价格上升”这一问题的大 部分思想。人们普遍的看法是, 有些行业本身就倾向于发展成为 垄断行业。导致这种趋势的原因 有两种,一是人为原因,如政府 对进口产品征收关税;另一种是 自然原因,即厂商本身发展壮大 的结果。由于19世纪末各行业都 需要大量的资金,大型的厂商通 过占领足够的市场份额,可以为 自身发展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 而小企业因缺乏资金而被淘汰,因此大型企业开始支配整个市 场,从而抬咼产品的销售价格。 在工业革命期间,煤炭、铁路和 水的供给都表现出了集中的趋 势。在采矿行业,土地的所有权 掌握在少数几个人手中。至于铁 路和水的供给,由于基础设施规 模过于庞大,如果多家厂商同时 提供这些服务,谁都无法负担如 此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费用,因 此这些行业往往只有少数几家供 给商。和斯密一样,穆勒认为, 市场的这些特点并非必定会促使 垄断的出现。最有可能的结果就 是,几家厂商串通起来抬高商品 价格。但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 同样需要支付昂贵的费用去购买 产品和服务,他们面临的情况并 不比垄断情形好多少。

有限竞争的影响

安托万•古诺以两家生产并销 售完全相同的矿泉水的厂商为基础 建立了他的双寡头模型。假设这两 家厂商不能通过合作形成卡特尔, 其他厂商也不能进入这一行业(因为没有其他的天然矿泉水),此 夕卜,两个厂商必须同时决定他们要 向消费者供给多少瓶矿泉水。
这两家厂商的矿泉水产量之和 就是这一行业的总产量。每个厂商 都必须猜测另一家厂商会生产多少 矿稣再湫为SOW可以使自 己获得最好J润的产量。如果PWA 认为厂商B生产的矿泉水为0,那么他 将会像垄断组织一样生产少量的矿 泉水,使利润最大化。相反,如果 厂商A认为厂商B将会生产大量的矿 泉水,那么,厂商A可能就不会生 产矿泉水,因为如果厂商A也大量 生产,矿泉水的价格势必会大幅度 下降,这样的话生产就不值得。古 诺用“反应曲线”来表现两个厂商 的决策。两条反应曲线的交点就是 市场的均衡点。在这个点上,考虑 到另一家厂商的情况,每个厂商卖 出的产品产量都可以获得最高的利 润。这一均衡概念就是著名的博弈论 的中心理论 纳什均衡理论。
论是现居济学的分支,主龄析厂间的战略互动。
古诺运用数学方法来找出这 个均衡,并证明双寡头情况下的产 量比垄断组织选择的产量高,但又 低于完全竞争市场下的产量。换句 话说,整个社会中几家厂商同时竞 争比只有一家厂商进行垄断经营更 好,但又不如完全竞争。
那么,如果厂商的数量持续增 加,这一行业产品的产量将会怎样 接近完全竞争状态下的产量呢?为 了解答这一问题,古诺以此为出发 点对这一模型进行了扩展。后来, 法国经济学家约瑟夫•{白特兰德(Jo seph Bertrand )进一发展了古诺模型。他向人们演示,如果厂商以他 们想要的价格水平为依据来决定产 品产量的话,双寡头的均衡点将会 同完全竞争下的市场均衡点一样。 这是因为,任何设置高价的厂商都会面临其他厂商的削价竞争,因此 这个厂商的产品将失去市场,没有 消费者会购买他们的产品。这样, 价格就会达到完全竞争市场下的水 平。

马克思的价值理论

一些经济学家仍然相信,商 品的价值由生产这件商品时投入 的劳动量决定,因为这一理论更 多的是关注为资本家生产商品的 劳动者,而不是生产商或者消费 者。马克思认为,从这个角度来 看商品的价值就不难发现,市 场经济的不平等就在于资本家对 工人阶级的剥削。在《共产党宣 言》和他在《资本论》里对资本 主义的分析中,马克思支持无产 阶级革命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 义。在他看来,社会主义是经济 发展的下一个阶段,在社会主义 社会中,生产资料为工人阶级所 有,最终废除私人财产。

尽管后来许多国家采纳了马 克思的思想,但是,市场经济依 然在其他地方存在。总体来说, 经济学家们继续维护资本主义, 认为资本主义是保护财产的最好 方式一管他们也采取了一些措 施减少不公正的现象。继以供给 和需求为中心的数学方法之后, 一个新的奥地利经济学派出现 了,他们强调资本主义体系的创 造力,反对社会主义思想。1929年华尔街股市崩盘之 后,自由市场经济很快就受到了 猛烈的打击。然而,新古典主义 经济学家尤其是奥地利学派的理 论又重新浮出水面,成为20世纪 后期西方世界的标准经济模型, 甚至开始代替世界上大部分的共 产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扭曲市场

最值得注意的是,社会变革 中出现了新的统治阶级——工业 生产商,此外,生产商品的厂商 的数量也稳步增长,许多这种厂 商的股票都可以在市场上公开交 易。这就使得市场充满了竞争, 而竞争,也正是以市场为中心的 古典主义经济学的核心思想。然 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壮 大,新的问题出现了。

例如,正 如斯密在177 6年发出的警告一 样,大型的生产商可能会控制市 场,形成垄断或者卡特尔,降低 产品产量,使市场产品价格持续 走高。尽管一些规章制度可以阻 止这样的行为的发生,然而,在 一些市场里,总共也就有几个生 产商,这些生产商很容易就可 以找到扭曲市场竞争的方法。斯 密曾经假设,就经济领域而言, 人们的行为通常都是理性的。 但是,当人们疯狂地购买某些被 哄抬的厂商股票时,问题就出现 了。这会导致泡沫经济——这与 以理性行为为基础的稳定的经济 相矛盾。

尽管如此,一些经济学 家如里昂•瓦尔拉斯和维尔弗雷多• 帕累托认为,市场经济最终总是 会达到均衡状态,反过来,它也 会决定产品的产量和价格水平。 与他们同一时代的阿尔弗雷德•马 歇尔阐述了供给、需求和价格三 者在一个完全竞争体系里的相互 作用。 价格问题是那个时代的许多 经济学家都关心的问题,因为在新的资本主义社会里,价格与生 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都是息息相关 的。上一代的道德哲学家们起了良 好的带头作用,他们开始从效用(商 品给人带来的满意程度)的角度来 看待商品的价值,而不是仅看让原 材料增值的劳动力的投入。威廉 姆•杰文斯运用数学术语对边际效 用(消费某一额外产品所增加的效 用)进行了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