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数字一出现,就对政治 家、记者和经济学家产生了无法 抗拒的诱惑。这些数字以简単的 形式展现了经济中几乎所有最重 要的活动。GDP增长意味着有 更多的工作机会和更高的工资水 平,而GDP下降则意味着失业和 不确定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有关经济政策的争论很快转变为 一系列如何最佳地促进GDP增长 的争论。虽然不同派别追求不同 的政策,但目的是殊途同归的。
然而,这忽略了一些很重要 的问题。GDP仅是一个数字,或 许还不是最重要的数字。正如西 蒙•库兹涅茨向美国国会听证会 指出的那样,GDP和真实的社会 福利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增加 的GDP分配很不均匀,因此大 量财富聚集在少数人手中,而许 多穷人却只拥有很少的财富。给 人们带来幸福的其他因素,如家 庭或朋友关系,在这个数字上并 没有体现出来。尽管如此,GDP 仍然成为了最重要的经济统计数 值,社会各界也以此衡量一个国 家运行是否良好。虽然未得到充 分证实,但人们普遍认为,虽然 GDP不能完全等同于福利,但至 少二者是朝着同一个方向发生变 化的。1974年,美国经济学家理查 德•伊斯特林首次向GDP和国民 收入概念提出了直接的挑战。他 研究了过去三十年间19个国家报 告的幸福感,认为GDP和福利 之间的关系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 么简单。
伊斯特林发现,报告的 幸福感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 这和预期的一样。但是,对那些 收入在最低生活水平之上的人来 说,幸福感在不同的国家并没有 很大的变化,尽管这些国家的国 民收入差异很大。富裕国家的人 并不一定是最幸福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现 象显得更加奇怪。自1946年以 来,美国的GDP一直持续且相 对迅速地增长着,但是调查显 示,人们的幸福感并没有相应 地增加。事实上,它在20世纪 60年代下降了。金钱,似乎真 的买不到幸福。伊斯特林的调查结论后来被 称为伊斯特林悖论。它们引发了 对经济和幸福关系的新研究,改 变了这一研究自19世纪晚期以来 一直止步不前的状况。研究人员想知道,个人、厂商和政府的决 策是如何影响人们对自身和社会 的感知的。 自己的社会地位下降了。“与邻 居保持一致”意味着,随着经济 的发展,新增加的财富对幸福感 的积极影响很有限。每个人最终都在激烈地竞争,疯狂地想要超 过其他所有人。社会越不公平, 这种情况越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