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还是就业?

后来的研究显示,在其他发达国家也存在类似的、稳定的关 系。政府意识到,通货膨胀和失 业之间存在着一种交替关系。他 们可以在菲利普斯曲线上选择偏 好的点,即在低失业高通胀与低 通胀高失业之间做出选择,并据 此对经济政策做出相应调整。通过 增加或减少支出,紧缩或放松货 币政策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政 府可以调节总需求(总支出), 使经济回归菲利普斯曲线。经济 就像一架大型的机器。关于宏观 经济一家整体经济体系一的 主要问题,似乎都可以简化为技 术上的修复问题,而不是意识形 态上的斗争。

菲利普斯曲线与当时盛行的 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非常吻 合。当失业率高时,政策向劳动 市场和产品市场倾斜将会拉低工 资和价格,通货膨胀率也会因此 降低。但就业率很高时,经济中 额外的需求——或许来自增加的 政府支出——不会使产量和就 业率上升,反而会抬高价格和工 资,因此通货膨胀率随之上升。 然而,到20世纪70年代,这种 稳定的关系似乎不存在了。在“ 滞涨”情况下,失业率和通货膨 胀率同时上升。美国经济学家弗 里德曼对此做出了解释。他认为 菲利普斯曲线显示了实际的价格 和失业率之间的交替关系,但它 还需要考虑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 期。人们意识到,当政府增加 支出以刺激经济(并增加就业) 时,通货膨胀必定会随之而来。

因此,在高失业时期,政府 增加支出的任何行为都会被认为 是通货膨胀前的信号,工人们就 会在价格实际上升之前要求增加 工资。弗里德曼指出,从长期来 看,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并不存 在交替关系。经济会稳定在“自 然失业率”水平。政府稳定经济 的努力最终只会推高未来通货膨

的预期,实际的通货膨胀率因 此也会上升。 弗里德曼的观点为挑战凯恩 斯主义宏观经济学扫清了道路, 政府开始转向增加资本和劳动的 供给,而不再是调节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