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事实

1982年,美国经济学家威廉• 诺德豪斯(William Nordhaus )出 版了《我们应该以怎样的速度瓜 分全球资源?》(How Fast Should We Graze the Global Commons?), 详细地分析了气候变化对经济的影 响以及可能的解决办法。他指出, 就寻找解决方案而言,气候问题的 某些特征使得它具有特殊性:时 间长、不确定因素多、问题的全球

性,以及收益与成本在全球分布不 均匀。

2006年,英国政府委托英 国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

(Nicholas Stern )在《气候变 化经济学》上发布了一篇报告。

《斯特恩报告》的调查结果很明 确,它为快速采取行动减少温室 气体排放提供了有力的论据。斯 特恩估计,气候变化带来的最终 成本可以高达GDP (国内生产 总值,或国民总收入)的20%, 而如果迅速采取行动解决这个问 题,则只需要花费GDP1%即 可。2009年,诺德豪斯预言,若 不采取干预行动,到2099年,每 年由气候变化造成的经济损失将 会达到全球产值的2.5%。低收入 的热带地区,如非洲的热带地区 和印度等国家遭受的损失最大。 现在的问题不再是我们能否 负担得起减排,而是我们是否能 承受不减排带来的损失,以及如 何最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有足 够的证据表明政府应该采取干预 行动: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大气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公共物品,市 场供给可能会不足;污染可以被 看作是一种外部性活动,其社会 成本没有在价格中得到体现,因 此,污染的制造者没有完全承担 这部分成本。鉴于此,斯特恩将 气候变化描述为迄今最大的市场 失灵。

搜寻摩擦

当市场上买卖双方不能自动找 到对方时,我们就说存在着“搜寻 摩擦”。经济学家们逐渐开发出 了 “搜寻理论”来研究这些摩擦。 该理论的主要关注点之一是工作捜 寻与失业问题。 古典的劳动力市场模型假设存 在着劳动力供给表(任何给定的工 资下愿意工作的工人数量)以及劳 动力表的工资相匹配时,供给等于需 求,市场达到均衡。那么为什么 在任何时候都存在大量找工作的工 人,同时还存在大量需要工人的雇 主呢?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 家乔治•斯蒂格勒认为,古典经济 学家釆用的“单一工资”市场, 只有在劳资双方搜寻工资信息没 有成本的情况下才会存在。在任 何市场上,只要产品(如工作)存在区别,就会存在捜寻成本。
捜寻成本越高,类似工作的工 资浮动范围就会越大。求职者知道 不同雇主给出的工资不一样,因此 必须决定他搜寻的范围大小和时间 长短。斯蒂格勒的研究表明,要进 行最好的捜寻,求职者应该拒绝任 何待遇低于其“保留工资“(他们 愿意接受的最低工资)的工作, 并接受任何高于其“保留工资“的 工作。这个模型——画一条可接受 水平线——对任彳可市场上的搜寻都 有效,即使是婚介市场也不例外。
由于对捜寻与匹配理论的贡 献,经济学家彼得•戴蒙德(Peter Diamond )、戴尔•莫滕森(DaleMortensen )和克里斯托弗•皮萨里 德斯(Christopher Pissarides )共 同获得2010年诺贝尔奖。戴蒙德发 现,即使搜寻成本只增加了一点 点,也会导致商品价格上升。买家 不愿意支付第二次或第三次搜寻的 成本,因此卖家知道,如果买家搜 寻范围内的商品价格上升一点点, 买家是不会被注意到的,因为他们 没有其他可比的搜寻结果。
搜寻与匹配理论影响了失业福 利的设计。无条件的福利可能反而 会鼓励失业者不积极搜寻和接受工 作。但是鼓励找工作的福利设计却 有利于提高劳动市场的效率。

房地产泡沫

美国房地产市场近年来的发 展最能说明,长期稳定发展的经 济是如何在内部滋生不稳定因素 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标准的 抵押贷款会确保贷款人能偿还利 息和本金,也就是明斯基所说的 对冲单位。然而,到20世纪90年 代末期,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使 房价日益上涨,越来越多的人通 过仅支付利息的按揭贷款购房, 因为他们预计房价会继续上升。 于是,金融系统开始提供一批“庞 氏”风格的抵押贷款,贷款给那些 收入很低,甚至连利息都无法偿还 的人,这些就是“次级”抵押贷 款。每个月未能偿还的利息会被 计入债务总额。只要房价继续上 涨,房产价值就会比债务更大。 只要不断有人进入房地产市场, 房价就会继续上升。与此同时, 发放抵押贷款的金融行业将贷款 打包,作为资产转手卖给其他银 行,这些资产将会在未来30年内 带来持续的收入流。

2006年,这一冒险游戏结束 了。由于美国经济停滞不前,人 们的收入下降,对新房屋的需求 减弱。随着房价增长速度放缓,越 来越多的违约现象出现了,因为借款人发现自己的债务不减反增。被 银行收回的房屋越来越多地进入市 场,导致房价下跌。

2007年,美国经济达到了所 谓的“明斯基时刻”。此时,不 可持续的投机变成了危机。房地 产市场的崩溃给银行留下了巨额 的债务,并且由于没人知道都有 谁购买了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抵押 贷款,金融机构之间也停止了相 互借贷。因此,银行开始倒闭, 其中,2008年雷曼兄弟的破产最 让人震惊。正如明斯基曾经预言 的那样,近乎灾难性的金融系统 崩溃正日益临近,因为一段时期 的稳定产生了大量的债务,为剧 烈动荡创造了条件。

明斯基预测,可以通过如 下三个行动来终止灾难性的动 荡,此外,明斯基还预测到了 在修正这些错误的过程中存在 的问题。

第一,中央银行可以作为最 终贷款人,救助银行系统。明斯 基认为,这可能会进一步增加银 行系统未来的不稳定性,因为它 会使银行相信它们会受到保护进 而冒更大的风险。

第二,政府可以增加其债务以 刺激经济需求。然而,在危机时 期,即使是政府也同样面临债务融 资问题。 第三,应对金融市场实施更 严格的管制。明斯基坚信,从长 远来看而,货币市场快速的创新将使得 增加监管非常困难。
在明斯基看来,金融不稳定 性是现代资本主义的关键所在。 货币不再是遮盖真实经济运作的 面纱,它就是经济。现在,越 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明斯基的观 点。

负债的商人

明斯基认为,现代经济和前 资本主义经济之间还存在另外一 个较大的区别。他指出,银行系 统不只是简单地将贷款人与借 款人联系起来,它还在努力地 创新借贷的方式。最近的例子有

20世纪70年代开发的被称为担 保债务凭证(CDOs)的金融工 具。CDOs由不同的金融资产(贷 款)组合而成,一些资产风险很 高,另一些风险则较低。随后, 这些新的资产被分解成更小的部 分出售。每个部分都包含各种债 务的混合。1994年,信贷违约掉 期出现,用于防范违约风险,保 护资产安全。这两种创新都鼓励 贷款供应进入到金融系统,这就 增加了金融系统流动资产或现金 的供应。明斯基认为,这些创新 意味着政府不再能够控制经济中 的货币数量了。如果存在着贷款需求,金融市场总会找到方法来 满足它。

根据明斯基的观点,第二次 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就 已经不受大政府或大商业的控制 了。相反,它受到大货币市场的 影响。金融市场对人们行为的影 响,使资本主义制度自身孕育了 自我毁灭的种子。明斯基认为, 经济稳定增长的时期越长,人们 越相信繁荣会持续下去。随着信 心增加,冒险的欲望也越强。相 反,稳定发展的时期越长,就越 有可能给经济带来致命的不稳定 性。

基于对三种不同投资选择的分 析,明斯基解释了经济是如何由稳 定发展到不稳定的。通过简单地分 析买房的方式就可以说明这一点。 最安全的决定是保证未来的收入能 偿还贷款的本金和利息。 明斯基将它们称作对冲单位,这样的贷款无论对贷款人还 是借款人都只有很小的风险。如 果人们对未来更有信心,他们就 可能会买更大的房子,他们的收 入可以偿还贷款利息,却无法偿 还本金。他们的想法是,经济积 极稳定地增长一段时间后,需求 将会增加,因此房子的价值也会 上升。明斯基将这些人称为投机 性借款人。随着时间的发展,如果经济 保持稳定增长,信心持续增加, 那么冒更大风险的欲望会驱使人 们买房,即使他们的收入甚至不 能偿还利息,因此债务的总体水 平上升,至少在短期内如此。他 们的期望是,房价上升速度非常 快,足够弥补利息支付的差额。 这第三种投资将会带来最大的不 确定性。明斯基将第三种投资 者称为庞氏借款人,这个名称来 源于美籍意大利移民查尔斯•庞 兹,他是第一批被抓获的金融诈 骗犯之一,现在金融诈骗都被称 作“庞氏骗局”。“庞氏骗局” 通过承诺非常高的投资回报募集 资金。最初,骗子门用新进投资 者的钱去支付股息。通过这种 方式,他们可以维持一种繁荣的 假象,让人们认为投资有利可 图,以此吸引更多的客户投资。然而,由于不能兑现承诺的高回 报,骗局很快被揭发。被骗的投 资者可能会蒙受巨额损失。

阴影投标

维克里表示,竞标者的出价 最好是比他的估价低,否则最终 的成交价可能高得离谱,拍卖理论 家将这一策略称为“阴影”。20世 纪70年代,石油公司竞标海上钻 探权,结果通常支付得过多,于 是“阴影”问题显得非常重要。 拍卖理论家发现了 “赢家的诅咒”现象:与其他竞标人相比, 中标人出价高出实际最多。假设 你出价100英镑并成功竞得了一 幅画。你之所以获胜,是因为你 的出价比其他所有人都高。再假 设第二高的出价是98英镑。那 么你本可以只出更低的价格—— 98.01英镑一能竞标成功的。 -W说,椭人支付“过多”,在 这个例子中多支付了 1.99英镑。
拍卖理论可以被用来设计拍 卖方式,使卖方的受益最大化, 同时保证最想得到拍卖品的人中 标。20世纪90年代,美国政府频 谱拍卖(见右栏)的成功为这一 新的经济学领域创造了知名度。 对许多人来说,这证明了博弈论 不仅是理论,它确实可以被应用 于现实的市场。而其他人坚持 认为,拍卖是一种特殊的市场, 运用博弈论不能完全解释拍卖问 题。无论如何,拍卖已经超越了 传统的政府采购和公共债券采购 领域。

拍卖类型

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经济 学家威廉•维克里(William Vick­rey ) 首次将博弈论应用于拍卖。 他比较了三种最常见的拍卖方 式。“英式拍卖”用于英国艺术 剧院,竞标价格持续上升,直到只 剩下一个竞标者为止;“荷兰式拍 卖”用于荷兰花卉市场等场合,拍 卖价格持续下降,直到有人愿意接 受某个价格为止;在“首价密封拍 卖“中,投标人提交密封后的竞标 价格,价格最高者获胜。而维克里 提出了第四种拍卖方式,这种方式与“首价密封拍卖”类似,出价最 高者获胜,但只需要支付第二高的 价格。
通过数学运算,维克里证明, 当投标者彼此独立地对拍卖品估价 时,所有四种拍卖方式给卖方带来 的收益一样,这一发现被称为“受 益等价定理“ 。

避免危机

研究表明,在近代历史中, 人类社会有5%~25%的时间都处 在危机之中。我们可能仍然无法 预料到未来的危机,但可以观察 到实际汇率,出口和活期存款账户,以及相对于中央银行的国际 储备而言的经济中的货币量,这 些信号提醒我们,货币危机正在 接近。过去几十年的经历充分暴 露了危机的金融根源。经济学家 们现在担心的是“双重危机”, 即货币与银行危机的恶性螺旋循 环。一些人认为,金融管制的迅 速放松和国际资本市场的自由化 导致了金融和监管机制脆弱的国 家发生危机。除了关注未来危机 的宏观经济信号,政府还需要注 意这些制度的漏洞。

金融脆弱性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似乎 不适合最初的两类模型。失业不 是一个问题,但东南亚国家的货 币受到了突然的、大规模的投机 性冲击。在第二代模型中,货币 贬值的例外条款本应降低经济的 社会成本,但货币急剧贬值之后 的衰退尽管很短暂,后果却是很 严重的。由银行业繁荣和萧条导 致的金融脆弱性,此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鉴于这一点,经济学 家开始关注经济薄弱环节与投机 者的自我实现期望之间的相互作 用。这种第三代模型考虑到了新 的金融脆弱性,比如当公司和银 行借入外币并借出本币时产生的 金融脆弱性。当货币贬值时,银 行将无法偿还债务。这些弱点会 引发投机性冲击和危机。
与发展理论一样,经济学家 也在寻找货币危机的征兆。在 1996年的一篇文章中,杰弗里•弗 兰克尔和安德鲁•罗斯回顾了 105 个发展中国家从1971年到1992 年间发生过的货币危机。他们发 现,发生货币贬值的情况有如下 几种:外国资本流入枯竭、中央 银行的外汇储备很少、国内信贷 增长很快、主要的外币(尤其是 美元)利率上升、实际汇率(与 国夕卜相比的本国贸易产品的价格) 很高,这所有的一切意味着一个 国家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丧失了 竞争力。经济学家们认为,通过 监测这些警告信号,或许可以提 前一到两年预测到危机。

自我促成的危机

在第一代模型中,政府的政 策是“固定的”,即机械地使用 外汇储备来维护本国货币。第 二代模型允许政府做出选择。虽 然政府可能会坚持固定汇率,但 是,这一 “规则”有例外条款。 如果失业率变得非常高,政府可 以放弃它对固定汇率的承诺,因 为维持货币价值(比如,通过高 利率)的社会代价太高。从2012 年的希腊危机中,我们可以看到 这些在困境中做出的艰难选择。 然而,如果没有投机性冲击, 这些额外的社会成本就不会产生 To

这些模型意味着存在多种可 能的结果,也就是经济学家们所 谓的“多重均衡”。当有足够 多的人相信其他人将会冲击货币 时,投机性冲击可能就会发生。 随着他们对货币的冲击,危机就 发生了。但是,如果人们没有这 些信念,那么危机就可能不会发生。在这些模型中,危机是“自 我促成的”。极端情况是,他们 认为危机的发生与一个国家的经 济基础没有关系。这些新的模型 建立在美国经济学家莫里斯•奥布 斯菲尔德等人的研究之上,由于 它们允许政府使用利率等工具来 维护货币,如提高利率以防止货 币贬值,因此新模型似乎比以前 的模型更实际一些。此外,它们 似乎与欧洲汇率机制危机有着异 曲同工之处,政府的政策都受到 了高失业水平的限制。

不一致的政策

1979年,美国经济学家保 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 ) 在书中写道,只要政府实施与汇 率不一致的政策,就会发生货币 危机。

克鲁格曼的观点为第一代货 币危机模型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首先,这些模型假设本国货币与 外国货币之间存在固定的汇率, 而且本国政府正经历预算赤字, 即政府支出超过税收收入,只能 通过印刷钞票筹集资金。通过增 加货币供应,由固定汇率确定的 货币价值与政策出现不一致。在 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政策将 会导致本国货币的“真实”价值 下降。

接下来,这些模型假设中央 银行会出售外汇储备以支持本国 货币。然而,假设还认为,人们 会预见到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 终将被耗尽。这样汇率必须“浮 动”(自由贸易)和下降。模型提出,存在着“影子汇率“,即当 中央银行不维护固定汇率时汇率的 真实状况。通过查看政府赤字,人 们就可以知道任何时点的影子汇率 是多少(或将是多少)。当发现 按固定汇率出售本国货币比按影 子汇率出售更划算时,他们将会 进行投机性的冲击,并从中央银 行处购进所有的外汇储备。因此 本国货币被迫浮动,下降的影子 汇率将变成真实的汇率。当持续 下降的影子汇率与固定汇率持平 时,就会出现投机性冲击。

这个模型似乎与20世纪七八 十年代拉丁美洲的货币危机有 关,如1982年墨西哥的货币危 机。然而,1992—1993年,欧 洲货币体系下爆发的货币危机却 呈现出与这个模型截然不同的 特征。在这一体系的汇率机制 ERM )下,欧洲国家将它们 的货币与德国马克(DM)有效地固定起来(或叫挂钩)。一些 货币面临着投机压力,尤其是来 自金融家乔治•索罗斯的压力。很 难说英国等国家实施的政策与目 标汇率不一致。英国的预算赤字 很少,以前常常都是盈余状态, 然而,令英国的财政部长诺曼•拉 蒙特大为尴尬的是,1992年英国 被迫退出欧洲汇率机制。要解释 这些事件,就需要有一个新的模 型。

货币危机的来龙去脉

与飓风一样,金融危机经常 发生,但又很难预测。几个世纪以前,当货币还是贵金属时,如 果统治者下令减少货币中的贵 金属含量,货币就会逐渐贬值 并失去其价值。而当纸币盛行 以后,高通货膨胀又会导致一国 货币价值的暴跌。1923年德国 就发生过这样的情况,商品价格 曾一度达到两天翻一番的惊人程 度。然而,货币危机的发生并 不必然伴随着恶性通货膨胀。例 如,1929—1933年的大萧条期 间,矿产品和食品价格下降,依 赖这种出口贸易的拉丁美洲国家 的货币也随之贬值。

中国的崛起

随着20世纪90年代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出现,发展型国家模式 再次遭到了质疑。许多人认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推动工业快 速发展的制度体系,到20世纪 晚期时已经失去了效力。另一方 面,中国惊人的崛起又复苏了有 关发展型国家的观点,至少再现 了那些与古典经济学不符但却曾 带来快速经济变革的政策和制 度。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开 始了一系列对共产主义制度的改 革。与亚洲老虎经济体相似,中 国创造了自己的发展模式,权威 的政府负责促进私人部门和出口 行业的发展。农业分散化经营, 国有企业拥有更多自治权并面临 更激烈的竞争。虽然没有引进西 方的产权制度,这些改革仍然推 动了私人经济活动的扩张。

中国独特的制度产生了替代 性的激励效果,例如“家庭责任 制”,即由当地的管理人员负责 企业的盈利和损失,而不需要私 人财产所有权。其结果很显著。 虽然与西欧国家相比,中国仍然
没有达到与西欧国家同等的富裕 水平,但是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 的快速发展使1.7亿人脱离了贫 困,占发展中地区贫困减少人数 的四分之三。 中国和亚洲四小虎的发展历 程表明,不存在特定的发展道 路。这些国家和地区干预经济的 方式与欧洲过去发展经济曾釆取 的手段截然不同。然而,似乎所 有的发展模式,即使那些成功的 模式,后来都会陷入困境。20 世纪90年代,发展型国家的优 势在亚洲小虎的国家和地区逐渐 消失——上一个十年的有效的制 度,到下一个十年开始失灵。或 许某一天,中国的模式也会丧失 效力。为保持惊人的发展速度, 它必须彻底改造自己。

政治干预

亚洲以外的其他国家也尝试了 干预政策,但均告失败,损害了发 展型国家的声誉。在拉丁美洲和非
洲,对公司和部门的优惠待遇只产 生了很小的激励效果:公司在竞争 中受到保护,但国家没有执行绩效 标准。新兴产业从来没有成长为成 功的出口商。

尤其是在拉丁美洲,优惠待遇 与政治挂钩,只产生了很少的经济 回报:与政府关系好的公司得到补 贴和关税保护,但是并不会因此更 高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公司 成了政府预算的包袱,消耗而不是 生产资源。“让价格出错”的方法 没能帮助新兴产业建立比较优势, 反而造成了生产的低效率和经济停 滞。 在东南亚,成功的国家和地区 似乎更能抵制来自私人利益的压 力。20世纪60年代,在建立了新的 钢铁公司以后,韩国政府保证, 公司将以效率为首要目标。如果 出现了政治利益阻碍国家约束公 司,那么韩国也很可能会变成狭 隘利益的仆人,目标也可能不再 是提高整体经济效益。国家必须保持独立自主,并抵制来自特殊 群体徇私枉法的压力。同时,国 家还要为公司提供贷款和技术支 持,为了做到这一点并监控公司 绩效,国家有必要将监管延伸到 最小的经济单位。

经济官僚机构必须掌握有关所 有潜在投资的详细信息,并与产业 经理保持有效的联系。

美国经济学家彼得.埃文斯将 成功的发展型国家的这些特征称 作“嵌入式自治”。只有具备了 这个条件,国家才有机会在不受 既得利益者指派的情况下“让价格 出错”。要做到嵌入式自治非常困 难,或许正是它的缺失才导致了发 展中国家政府干预下的失败。

引导市场

新西兰经济学家罗伯特•韦德 认为,东南亚发展型国家和地区既 引导了市场,又追随了市场。它们 通过低息贷款和补贴推动部分行业 发展。

通过引导市场,资源的分配 与自由市场情况下大不相同。
美国经济学家爱丽丝•阿姆斯登 认为,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故意“让 价格出错”,以建立新的竞争优 势。至关重要的是,在补贴和贸易 保护中生存的“幼稚产业”最终必 须要成熟起来。国家和地区可以强 制厂商执行绩效标准,因为必要时 可以取消优惠待遇。
罗伯特•韦德认为,这些国家 和地区引导市场的方式可以解释比 较优势的产生。最初,一个新兴行 业的产品在价格上通常不具备国际竞争力。此外,新产品的生产还需 要同时发展其他行业和基础设施的 建设。如果只是让私人企业来建立 这些发展基础,那么这一过程中的 合作将非常困难。
而且,如果鼓励提高效率, 这些受保护的幼稚产业就会更具 竞争力。为了实现新公司的经济 教育和初始生产的合作,政府就 必须违反简单的市场价格。这种 情况曾在韩国的钢铁企业中发生 过。20世纪60年代,世界银行建 议韩国政府不要进入钢铁行业, 因为韩国在这方便不具备比较优 势,其他国家很容易就能在价格 上打败韩国。到20世纪80年代, 韩国的大型公司浦项制铁,已经 成为世界上最高效的钢铁生产商 之一。

—种新的国家和地区

以前从未出现过这种类型的 国家。它挑战了有关政府经济 角色的正统观点。标准经济学 认为,国家的职责是纠正市场失 灵;政府只提供公共物品,如国 防和街道照明,因为私人市场不微小。 古典经济学的观点是,一旦具备 了市场运作的基本条件,国家 就应该退出,让价格机制发挥作 用。它认为,有利于市场运作的 制度和有限的政府是英国工业化 成功的关键。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东南亚 经济体的成功也体现了上述观 点:国家通过支持而不是干预 市场来促进经济发展。国家干预 使资源和投资以符合市场的方 式进行再分配:某种程度上政 府是在“纠正价格”。为了做到 这点,政府努力维持宏观经济稳 定,这对为投资者提供稳定性至 关重要。政府通过提供国防和教 育服务来纠正市场失灵。此外, 政府还要建立港口和铁路等基础 设施,因为私人厂商无力负担这 些基础设施所需的巨额投资。东 南亚发展型国家和地区因为遵循 市场规律,所以取得了成功。

混沌经济

20世纪50年代,美国数学家 和气象学家爱德华•洛伦兹首次 提出混沌理论,该理论体现了格 兰德蒙特和科曼的思想。洛伦兹 试图探究,人们为什么不能预测 遥远未来的天气?计算机分析显 示,大气中微小的变化都可能会 导致剧烈的天气变化。 为了分析混沌运动,理论家 们提出了一种“非线性”数学。 他们认为,与天气一样,无论是 股票市场走势还是经济增长, 最初一个细微的变化都会大大地 影响结果,其中的过程显得很混 乱。如果他们是正确的,那么大 多数经济理论的基石一预测的 均衡就很离谱了。

寻找复杂

如果现实世界确实如此,那 为什么我们很难预测到股票市场 的崩盘呢?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 线性方法已经过时了。奥地利经 济学家弗里德里希•哈耶克认为, 经济学模型远比物理学模型复杂, 建立物理模型的方法在经济学领域 并不适用。混沌理论就是对这种质 疑的一种回应。混沌理论建立在俄 裔比利时化学家伊利亚•普里高津 (1917—2003 )的热力学研究基础 之上。与标准经济学不同,这种方 法承认,个人可预测的、规律的行 为并不一定会带来稳定的、可预见 的经济。

1975年,法国经济学家吉恩・ 米歇尔•格兰德蒙特(Jean-Michel Grandmont)和阿兰•科曼(Alan Kirman )认为,经济是“复杂的系统”。标准经济学的完全竞争模 型认为,个体之间不会直接相互 作用,他们只对价格做出反应, 通过频繁改变行为和价格来实现最 好的产出。在像经济这样复杂的系 统中,个体之间不是通过理性的计 算,而是通过简单的“拇指规则” 直接相互作用,这有点类似蜂巢中 的蜜蜂。这会导致整体经济中出现 复杂的行为模式。

毫不妥协的规则

前面老师遇到的问题的解决 方法,应该是遵守学校有关惩罚 迟交作业行为的强制性规则。类 似的,芬恩•基德兰德和爱德华• 普雷斯科特提出,政府应该承诺 遵守明确的规则,而不是随意地 制定经济政策。解决教师两难困 境的更好办法是,委托惩罚—— 让一个严厉的校长来执行惩罚。 在宏观经济政策上,独立的中央 银行可以扮演这种角色,与政府 相比,它更注重低通货膨胀而不 是高就业率。通过中央银行控制 货币政策,政府关于低通货膨胀 率的承诺就具有可信度了。人们 普遍认为,正是由于独立中央银 行的出现,才有了21世纪初的低 通货膨胀。

逆向选择

另一个存在柠檬效应的市场 是保险市场。例如,医疗保险市 场上,保险的买方比卖方更了解 自己的健康状况。因此保险公司 经常发现,与他们交易的人恰恰 是他们想要避开的人,也就是最 不健康的人。随着老年群体的保 险费上升,购买保险的人中的“柠 檬”的比例越来越大,但保险公 司仍然无法准确鉴别。这就是所谓的“逆向选择”,逆向选择的 存在意味着公司最终面临的风险 将高于保险费覆盖范围的风险。 鉴于此,一些地区保险公司取消 了对超过一定年龄人群的保险政 策。

信息不对称

有关二手车的质量情况,买 方拥有的信息比卖方少。卖方可 以评估他的车是否比市场上类似 的车辆更糟糕,用美国俗语来 说,他手里的车是否是一个“柠 檬”,即有缺陷的次品。买到次 品的买家会感觉受到了欺骗。无 法检测的次品的存在给买家带来 了不确定性,因此,买家非常担 忧市场上所有二手车的质量。这 种不确定性使买方降低他愿意为 任何一辆车开出的价格,由此造 成了市场上汽车价格普遍下降。

阿克洛夫的理论与最先由英 国金融家格雷沙姆(1519—1579 提出的观点如出一辙。格雷沙姆 发现,当含银量高和含银量低的 货币都在市场上流通时,人们 往往会持有含银量高的货币,也 就是说“劣币将良币驱逐出流 通领域”。同样,当买方的汽车 质量好于市场上的平均质量时, 卖方会退出市场,因为他们不可 能从不能辨别汽车质量好坏的买 方那里得到公平的价格。这意味 着,“大多数交易的汽车都是次 品”。理论上,这可能会导致价 格不断下降,市场逐渐崩溃,任 何价位上的贸易都将不复存在, 即使会存在希望进行交易的买方 和卖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