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萧条时期

大萧条

世界经济大萧条成为了凯恩 斯新的出发点。市场的正常运 转似乎无法解决经济中长期存 在的“高’非自愿失业’”这一 问题。一般情况下,就业人数由 真正的工资水平决定一工资水平与市场上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有 关。在经济停滞时期,由于人们 对商品的需求减少了,商品的价 格也随之下降,而且价格下降速 度大于工资下降的速度。然而, 工人却反对降低自己的工资水 平,这样,人们的真实工资就上 升了。在高工资水平的情况下, 愿意工作的人数增加,而由于工 资水平上升,工厂真正需要的工 人数量相对减少,这就导致了失 业的产生。

非自愿失业

“非自愿失业”这一概 念进行了进一步阐述,使人们能 够更加容易地理解这一概念。他 认为,在一个行业内,如果工人 愿意在目前的工资水平下更努力 地工作,而不提出更高的工资要 求,这种情况下的失业就是“非 自愿失业”。即使在今天,这一 定义也能很好地阐述“非自愿失 业”,因为这个定义指明了 “非 自愿失业”的根本原因:工人根 本没有选择工作还是不工作的权 利。在这一时期,传统的失业观 点仍是经济学的主导思想。传统 观点认为,失业在很大程度上是 人们自愿的,因为他们不愿意在 当前工资水平下工作,或者宁愿 去参与一些“非市场活动”,如 照顾小孩等。传统观点的支持者 认为,自由市场自我调节和修正 的机制可以解决任何“非自愿失 业”问题。 传统思想认为,非自愿失业 不会长期存在:市场的自我调节 机制很快就能使就业恢复到充分 就业状态。有证据显示,凯恩 斯最初也赞成这一观点。在他1930年出版的《货币论》中, 凯恩斯写道,当价格下降速度超 过成本下降的速度时,公司有三 种选择:忍受亏损、关闭公司或 者减少工人工资。凯恩斯认为, 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只有第三种 选择才能使经济回到真正的均衡 上来。

然而,1929年美国股市崩盘 以及紧随其后的世界经济大萧 条之后,凯恩斯的思想发生了改 变。华尔街金融危机使得世界 经济严重衰退一国经济退步了 40%1931年,美国国民收入从 股市崩盘前的870亿下降为420亿; 到1933年,美国失业人数达到 1400万。生活水平急剧下降,骨 瘦如柴的身影随处可见,这些都 是那一时代贫穷和绝望的见证。 正是目睹了这一时期的种种惨 状,凯恩斯才写下了著名的《就
业、利息与货币通论》。

懒惰的穷人

长期以来,经济学家都把贫 困当成一个大的社会政策问题来 研究,但是,到了 19世纪末,人 们开始越来越担心工人失业的问 题。起初,人们认为,失业问题 是由疾病或者是工人自身的问题 如懒惰、生理缺陷或者职业道德 的缺失等造成的。也就是说,失 业不是社会问题导致的,而是由 工人自身的问题导致的,他们出 于一些原因不能参加工作。很明 显,当时人们认为,失业并不是 一个需要公共政策关注的问题。

1909年,英国社会活动家比 阿特丽斯•韦布发表了《少数派 报告》。这是第一个提出福利 国家概念和政策的文件,文件宣 称“部长应该承担起组织国家劳 动力市场,防止失业或使失业最 小化的责任”。“非自愿失业” 这个概念第一次出现了,与此同 时,人们也渐渐意识到,造成失 业的原因并不是劳动者本身的缺点,而是劳动者控制能力之 外的周围的经济情况。